网上有关“张宗昌的家庭成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宗昌的家庭成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宗昌正式意义上的大太太是袁书娥,而非贾氏 。袁氏是沈阳人,张宗昌18岁闯关东 ,在22岁左右与袁氏成婚。
袁氏身材相貌出众,身高一米七左右。细高而漂亮 。张、袁二人感情极好,张每逢回到家里 ,首先要与袁热烈拥抱,家里人对这种在今天看来都颇为摩登的行为习以为常,称之为“见面抱三抱 ”。袁氏一共生有三男三女。长子在三四岁时夭折;次子即后来的长子 ,叫张济乐,又称伯伟,号孟揖 ,约生于1914年;老三叫宁乐,号康侯,约生于1917年 。三个女儿中,长女春娇 ,后服毒自杀;次女春亭,她是宁乐的妹妹;老三是春梅,她后来觉得“春梅”这个名字像丫头的名字 ,于是改为张纯,这已经是小学毕业以后的事了。张宗昌在1932年被刺后,袁氏带着自己亲生的二男二女回到沈阳 ,住在老桂林街上的一栋三层小楼里,以典当为生,到1944年因病去世。
袁氏晚年心情压抑 、苦闷 ,她一天只煮一顿饭,整天跑到小楼阳台之上,仰头泣呼:“宗昌啊!你为什么死得这么惨啊!你看看今天我们过的什么日子?” 袁氏是张宗昌一生当中最钟爱的女人之一 ,张的性情在这一时期也最为稳定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改变了张的一生,使他由一个忠于家庭、妻子的丈夫变成了风流成性、四海为家的漂泊者。
原来 ,袁书娥有一个妹妹,叫中娥,她**姐3岁 ,人称“二姑娘 ”,梳着一条长约过膝的大辫子,长相逊色一些。
当中娥出落成为一个大姑娘后 ,时常到姐姐家里走动 。一来二去,中娥就看上了英武魁伟 、身高一米八五的张宗昌。中娥乃一不安分的女子,竭力交好于张。张宗昌经受不住中娥的诱惑 ,二人遂发生了苟且之事。东窗事发之后,姐妹俩反目成仇,书娥不许中娥来家 ,而中娥则发誓非张不嫁,且七天不食,仅用水瓢盛水喝 。
即使是在三妻四妾为寻常事的封建时代,姐妹二人同嫁一夫也是不可外扬的家丑。后中娥生有一女。张宗昌将其收为二房 。书娥脾气暴躁 ,从此家中吵闹不断,几成一锅粥。张宗昌在家呆不下去了,经常借故外出 ,多日不归。
在此前后,袁书娥身边也多了一个送情之人 。这人姓贾,虽相貌英俊 ,却是瘸子,人称“贾瘸子”。贾瘸子利用张家内讧,出于掠财的目的 ,专献殷勤。袁书娥并看不上贾瘸子,但她非常愤恨张宗昌与中娥之事,于是和贾瘸子通奸 。张不在家时 ,还公然同居,出双入对,毫无顾忌。后二人生有一女,也就是三女春梅。
张宗昌获闻此事后 ,即留心捉奸 。一次,他突然折返回家,吓得贾瘸子匆忙越墙落荒而逃。张宗昌在其背后放了一枪 ,未击中。张宗昌乃著名的神枪手,以他的枪法,又有所准备 ,一枪出去,当可放倒贾瘸子,之所以未打中 ,可能与张有意吓阻、无意伤人有关。张宗昌的目的达到了,从此贾瘸子再也没有进过张家门 。
书娥对贾瘸子原本就出于一时气愤而与之交欢,并未从内心里喜欢他 ,所以张宗昌吓跑贾瘸子后,书娥也就此作罢。张虽然对此事未再追究袁的问题,但其后来的风流事,与家中变故关系至密。
七房姨太
大约是在1920年前后 ,张宗昌先后娶了5位女子做姨太太,那就是三姨太、四姨太 、五姨太、六姨太、七姨太 。她们当中多为一些妓女,嫁给张是为了跳出火海;而张宗昌收之入室 ,也并非感情作用,而是要显示其富家翁的派头,故纳妾之后并未对她们表露出什么兴趣 ,反而打入冷宫。
这5房姨太太均无子女,很短的一个时期后就要求下堂。张宗昌尽管心中不情愿,但还是慨然允准 。后来 ,这5位姨太太多另嫁他人,自谋生路。如四姨太雅仙是一个妓女,为人非常风流 ,她到张家后,深受张宗昌的宠爱。雅仙掠财很多,手头积蓄颇丰 。1928年,雅仙下堂。七姨太人称“老七” ,乃一妓女 、交际花,生性活泼,长得小巧玲珑 ,人极聪明,对男人很有一套手段。张宗昌与“老七 ”经常在一起,所送珠宝、首饰很多 。1927年左右 ,七姨太要求离婚,张忍痛答应之后,她嫁给天津国民饭店的老板 ,白头偕老。
八姨太淑义
八姨太原来是张家的一个侍女,叫安淑义。提起安淑义,大家并不知晓 ,但一说安重根,则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安淑义就是安重根的侄女,朝鲜国新义州人 。由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发生 ,日本人要杀安家满门,迫不得已,安重根的弟媳带着六个女儿、一个儿子连夜逃到中国丹东。她们身处异国他乡 ,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结果 ,安家的第四个女儿——安淑义就被人贩子卖到张家做了侍女。
安淑义为人温柔 、贤淑,长相端庄、俊美,身高近一米六 。在生活中 ,安氏与人相处时特别能忍,寡言少语,宽宏大量 ,任劳任怨,人缘不错。张宗昌纳安氏为妾后的1922年,安氏生有一女,叫张春绥。
张宗昌被刺身亡之后 ,以张学良等人为首的治丧善后委员会指定安氏到北平西北原石老娘胡同居住,带女儿守节 。其生活费用,一开始主要靠治丧善后委员会发给的存在银行里的5000元利息 ,后来由于战乱频繁,存款本金被银行侵吞,安氏生活无着落 ,无奈之中只好靠女红维持生计,给洋行绣花以供糊口,有时还糊火柴盒、雕雨伞柄等。尽管生活极其艰辛 ,安氏仍坚持让女儿上学读书。
安氏对人十分和善,尤其是对拉洋车之类的贫苦人家非常之好,如帮人做一些朝鲜式的小棉袄、酸泡菜等 ,以至于其他姨太太竟说她“贱”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她的性格。石老娘胡同当时住着一位姓赵的女人,极其蛮横霸道,人称“母老虎”。一次,她家用来接雨水的小桶丢失 ,她怀疑是安氏所为,竟当众殴打安氏,而安氏却低头不予还手 。恰逢其女儿春绥放学回家 ,用脚跺赵氏之小脚方得解围。事后才了解到,小桶是被一吸白面(大烟)者窃走的。
1943年3月13日,安氏于贫病交加中弃世而去。
九姨太富贵
富贵儿原来是一个杂耍艺人 ,平日里浪迹街头巷尾,因擅长耍花轱辘棒,有时也在杂技团里献艺 。张宗昌有一次观看曲艺 ,相中了富贵儿,经人撮合,收为九姨太。
富贵儿个头不高 ,长得小巧玲珑,为人十分善良。张宗昌有一阵子很宠爱她,不过他们并没有生育 。
1932年,张宗昌被刺身之后 ,治丧善委员会分给富贵儿3000元大洋,定居天津。富贵儿手头有不少的积蓄,因此衣食无忧 ,平日里也抽抽大烟。后来与一男子同居 。这人知道富贵儿有许多首饰,故蓄意压之。富贵儿得知后,便打算与之分手。恰在此时 ,富贵儿巧遇一个30多岁的男子,此人曾上过大学,为人正派善良 ,二人遂私下交好 。此事被第一个同居的男人发觉后,竟丧心病狂地用硝镪水洒向正在吸大烟的富贵儿。匆忙中富贵儿用枕头一挡,保住了双眼及以下脸部正面 ,但面部侧面仍有大面积烧伤。那男子在报复富贵儿之后,席卷家私一空后逃逸 。
富贵儿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在医院期间,那位大学生始终陪护其身边,还以自己大腿的皮肤供移植之用(张家的人都是这么说的)。此后二人相依为命 ,白头偕老。
十姨太祁氏
祁氏,河北霸县人,家境贫寒 ,长大后被卖到北京八大胡同妓院 。张宗昌到妓院游乐,恰逢祁氏,祁氏得此良机 ,极力要求张为之赎身。于是,张便出巨资赎其从良,列为十姨太。
祁氏到张家后 ,于1922年底生下一子,叫张盛乐 。张宗昌被刺身亡后,祁氏被治丧善后委员会安排到石老娘胡同 ,与八姨太安氏一家同住。
祁氏聪明过人,很喜欢讲故事,一肚子典故 、神话讲不完,孩子们都爱围在她身旁静听讲解。后有的孩子喜欢文学即与之有关 。平时生活中 ,祁氏除了留恋大烟之外,生活十分俭朴。她爱清洁,室内整洁、明亮 ,生气盎然。
1941年除夕之夜,日本宪兵闯入她家,将其子张盛乐抓走 ,盛乐被严刑逼疯 。祁氏从此忧愤成疾,于1944年病逝。
十一姨太
十一姨太出生在东北一农村富农之家,长相奇丑无比。在她27岁的那年 ,张宗昌因公务路过她家,其父提出将他的老闺女嫁给张宗昌,张一见就跑 ,坚决回绝 。张宗昌回到山东督署后,本以为此事已了,不曾想丑姑娘的父亲嫁女心切,赶着大车三送女儿 ,连遭拒绝后竟将女儿丢下就走,还声称张与其女同过夜。其实是讹诈,是贪图张家钱财。张宗昌无奈中 ,只好将其纳为十一姨太,但坚决不与之同房,十一姨太一进张家就独守空房。张宗昌遇刺身亡后 ,十一姨太拿了治丧善后委员会分给的3000元大洋回了老家东北 。十一姨太十分孤僻,性格刁恶,心胸狭隘 ,张家的人对她颇为厌恶。
十二姨太
十二姨太乃一艺人,是张宗昌在一次游玩时遇上的,后收为十二姨太。十二姨太到张家后 ,耐不住寂寞,不愿意苦守空房,一两个月后就要下堂,后另嫁他人 ,结果不得而知 。
十三姨太
十三姨太和十二姨太差不多,在张家呆的时间更短,不足一月就下堂 ,另谋出路。
十四姨太
十四姨太是妓女,北京人,平时的爱好就是买衣服 ,好打扮。1931年,十四姨太在铁狮子胡同因患肺结核,不治而死 。
十五姨太
十五姨太和十二姨太、十三姨太一样 ,在张家呆的时间很短,不久就下堂另嫁他人。
十六姨太
十六姨太是一个唱京剧的武生,为人忠厚老实 ,张宗昌之母对之十分喜爱,让她随侍左右。十六姨太没有孩子,张宗昌死后,拿着治善后委员会分给的3000元大洋 ,改嫁给一布贩 。后夫出身贫苦,二人勤俭持家,得以善终。
十七姨太
十七姨太是一个美女 ,她嫁给张宗昌后生一女,名叫春霄。张宗昌死后,十七姨太不愿守节 ,带着女儿另嫁他人 。
十八姨太
十八姨太是上海人,大家都称之为“上海太太 ”。她长相一般,包牙。十八姨太是以带孕之身嫁给张宗昌的 ,后生有一双胞胎,一男一女,男孩呢东乐 ,女孩叫春和。张宗昌死后,十八姨太带着子女到上海居住,她从未告知子女其父为张宗昌,也再未与张家其他人来往 。
十九姨太
张宗昌的部下曾向其献二妓 ,年方十六岁,张将二人纳为十九姨太和二十姨太。
十九姨太叫卢辅义,她可能并未真正被卖到妓院 ,所以还不能肯定是妓女。卢氏身材细高,相貌娇好 。到张家后,于1929年生有一子 ,名叫昭乐。张宗昌死后,卢氏年方19,故未守节 ,嫁给了胡氏。胡号叔潜,乃进步人士,其长兄胡子昂是新中国政界副主席兼工商联主席 。卢氏再婚后生有二子 ,其中一子丢失,另一子定居于香港。卢氏在生子后又与胡家闹翻,下落不明。
二十姨太
二十姨太长得满脸的青春痘,故不为张宗昌所喜欢 ,二人未同过房,后不知所终 。
二十一姨太
朱宝霞是一个著名的评剧演员,为人比较善良 ,她与张宗昌没有孩子,张被刺杀后继续演戏。新凤霞在回忆录中数次提到的朱宝霞,即是此人。
二十二姨太
二十二姨太是日本人 ,个头比较小,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女人,1931年张宗昌在日本纳之为妾 。回到中国旅顺时 ,二十二姨太因不习惯中国的生活,不足20天就只身回国。
二十三姨太
1931年,张宗昌在一次大宴上遇到一位唱梨花大鼓的女艺人李艳红 ,遂纳之为二十三姨太。李艳红为人比较善良 、安分。她识字,梳着一条又黑又粗、长过膝盖的大辫子,以至于人称“大辫子” 。李到张家时,年方20岁左右。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 ,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 ”、“蹦蹦戏”。评剧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 ,俗称蹦蹦戏。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都有。 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 。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莲花落作为乞讨的艺术 ,紧迫时尚,从民歌 、民谣、民间故事、秧歌 、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莲花落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或说唱历史、民间故事 ,或乞丐自编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单人演唱,牵动木架上的锣鼓跋等伴奏 。此类由一人说唱的单口莲花落 ,在清末民初京东一带的集日 、庙会上最为常见,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后来,“单口莲花”落逐渐发展为由二三人演唱的“对口莲花落 ”。所谓“对口莲花落” ,就是两个人演,一扮旦角,一扮丑角或生角 ,同时亦有简单的乐器伴奏 。此时,有人将“对口莲花落”也称之谓“蹦蹦 ”。成兆才(艺名东来顺)、金菊花等人吸收秧歌等民间艺术中的有用部分,融会贯通在莲花落里 ,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从爱好出发,以糊口为目的 ,拉起了沿村唱莲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 、师徒班。他们耻于向高门大户托钵乞食,就两三人结伙,在庙会街心、麦场等宽敞的地方.用叙事体与代言体混合的台词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姑娌之间的纠葛,男情女义 、子孝孙贤的佳话等。说白唱词通俗易懂 ,生活气息浓厚,极受农民欢迎,随心掷下铜板制钱 ,每场下来,所得收入早超过乞食十倍 。对口莲花落比单口莲花落更形象,内容连贯丰富。在台上有许多舞蹈的成分。此时的莲花落演员有任连会、东来顺(原名成兆才)、刘春生 、金菊花(原名杜芝薏)、李傻子(原名李春威)、东发亮(原名孙凤鸣) 、东发红(原名孙凤岗)、开花炮(原名孙凤岭)、小金龙(原名张化龙)仙动心(原名姚继威) 、佛动心(原名张玉琛)、神动心(原名张来)、白菜心(原名白广洁)、等人 。对口莲花落有叙事体台词 ,多用第三人称讲话,演员一扮多角,扮装和道具简单 ,表演舞蹈动作多,不够生活化,唱腔有所丰富 ,但仍单调,虽淘汰了竹板伴奏,逐步增加了唢呐 、板胡等,仍显单纯。对口莲花落有了很大的戏剧因素 ,还不成戏剧,他们将长篇历史小说,民间传说、神话、传奇 、演艺其中一部分情节拆出 ,编成小戏演出,同样颇受当地农民的赞许和欢迎。这就是评剧由“对口莲花落”进入“拆出”阶段 。孕育出了拆出莲花落。拆出莲花落也叫蹦蹦戏,莲花落艺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 ,提高身价,改变讨饭乞食的传统,就必须发展、创新莲花落 ,让它做为一种艺术问世 。观众渐渐也不满足于叙事体表现粗犷的演唱,他们要求看到更抒情更细腻的艺术。这就促进了对口莲花落向拆出戏发展。到1908年,出现了许多职业性莲花落班社 ,演员阵容有所扩大,多演拆出小戏,受到农民的欢迎 。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个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 ,固定的台词,有了老生、老旦 、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 ,角色化装也注意勾画脸谱。唱腔出现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 、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 。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时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 ,武场已用大小锣 、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它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 ,约有80 余出 。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这时期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思夫》、《回杯记》 、《黄爱玉上坟》、《斩窦娥》、《丁香割肉》 、《刘公案》等。 在拆出莲花落盛行时,社会的上层人物、执政当局视它为异端 ,指责它“伤风败化,鄙俗不堪 ”,不准进城市和郑重场所 。1907年,直隶总督杨土壤以“有伤风化 ,永干力禁”明文将莲花落班驱逐出天津。1907年莲花落被禁止,艺人断绝了衣食之源。但他们深知莲花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穷苦百姓喜闻乐见 ,艺人们又酷爱自己从事的艺术 。为求生存图发展,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 、张化文、张化龙、任连会 、任善庆、于玉波、张玉琛 、张德礼等人聚到滦州吴家坨(今属滦县),改良拆出莲花落。成兆才认为 ,必须对拆出戏进行改革,应编写大型整出戏,成兆才根据《今古奇观》、《宣讲拾遗》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改编移植了《告金扇》、《马寡妇开店》 、《秦雪梅吊孝》、《鬼扯腿》等大型剧本。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 ,吸收河北梆子、皮影 、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 、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 。在表演方面,吸收京 、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 ,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 ,采用了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 戏装头面、舞台美术 、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 。 行当陆续配备齐全。去掉*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演员阵容扩大了,由几人小班扩大到几十人的大班 ,俨然是个艺术团体了 。成兆才所创建的“庆春班”为能争取官府的认可,又能得到合法的演出权利,从而能进入县镇和城市 ,想到借用大剧种河北梆子的名誉,以遮官府耳目,故将莲花落起名为“平腔梆子戏 ”。随后 ,庆春班进永平府(卢龙县)演出,轰动了府城,得到当局认可 ,打开永平府禁地。此后平腔梆子戏在各州县公演无阻,争得盛大荣誉 。。 1909年,在唐山永盛茶园,庆春班首演 ,《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煤》3出戏后,轰动了整个唐山,受到了唐山广大工人和市民的热烈赞赏。同时官府的大小官员 ,遗老遗少,绅士大贾,来往过客观看后也为之倾倒 。使平腔梆子戏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庆春班在永盛茶园演出声望日高 ,演员达40多人。这就是唐山落子时期的起源 。1915年,成兆才率领庆春班进入天津,以《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 、《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 、《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上演 ,赢得了观众的赞美和梨园界的赏识。京剧演员梅兰芳、刘鸿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后说:“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月明珠的唱腔流行津唐,名扬剧坛。商界联合赠送“明珠新出蚌 ,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贺嶂,绪绅及各界送“风化攸关 ”、“评古论今” 、“惩恶扬善”等赞扬之词 。津门雪耻,唐山落子身价十倍 ,称梨园上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7年,庆春班改为“京东永盛合班”,往来于津唐间。1918年 ,该班被邀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盛况空前 。当时 ,一位曾任奉天税务处长的名绅奎旭东,他认为该班演出的剧目有“警化世人,移风易俗之新意 ” ,并建议将“永威合班”改名为“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创警世戏社 ”匾额一块,声誉传到东北各大城市。同年,“警世戏社”出关 ,赴东北三省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此时,“警世戏社”在东北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演员有第一位著名男旦月明珠。它演出的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桃花庵》等;第二位著名男旦金开芳 ,首演了成兆才创作的现代戏《杨三姐告状》,饰演杨三姐。平腔梆子戏于1909年入唐山演出至1918年形成唐山落子,有了自己的剧本 ,有独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有一套相适应的音乐伴奏,有阵容整齐而出色的演员 ,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个新兴的大剧种 。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出关到营口 ,给当地群众带去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于,历访长春 、哈尔滨。张作霖为岳母祝寿和举办赈灾义演,特邀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与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至奉天(沈阳)同台演出 ,获得军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赞赏。警世戏社名震奉天 、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后警世戏社长期活动于东北三省各地 。警世戏社进入东北,扩大了评剧流行地域,此时 ,评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京、津、冀东一带的大地上诞生了,并出现了一大批花季少女的评剧艺人。她们是花莲舫 、李金顺、芙蓉花、刘翠霞 、白玉霜、小桂花等。并各自搭班先后都出关到东北三省各地演出。评剧发展时期是唐山落子阶段,已经定型 。后来的发展是 ,此时评剧已经进入了“奉天落子 ”时期。警世戏社在东北活动的年代,是评剧的完善、提高和成熟时期。 评剧植根于群众中,因而枝繁叶茂 。它有广阔的市场 ,发展和流传非常迅速。1923年警世戏社进天津演出,逊清太保吕海寰见昔日平腔已发展成大剧种,建议将平腔的“平”加“言”字旁 ,称“评剧 ”,被警世戏社采用,从此“评剧”之称问世 ,并逐步得到公认。此时出现了很多评剧名演员,如刘翠霞 、白玉霜、小桂花、爱莲君 、喜彩莲、芙蓉花、朱宝霞 、钰灵芝、花月仙等人 。她们的足迹遍京津唐、东三省、上海 、西安、南京、汉口 、长沙、重庆、成都 、贵阳,兰州、新疆等地,所到之处倍受观众欢迎 ,把评剧艺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评剧艺人在政治上翻身获得了新生;在艺术上有了党的“双百”方阵的指引 。党派了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编、导 、演、音、美)加入充实到评剧队伍中来 ,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改革和创作,并加工整理了众多评剧传统剧,历史剧 ,现代剧等,使其大放光彩,在此期间 ,成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北京有小白玉霜,她把“白派 ”艺术发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凤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派”唱腔艺术自称一派;天津有鲜灵霞 ,她创造了高亢激昂的“鲜派”唱腔艺术;六岁红,她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刘派”艺术 、莲小君,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爱派 ”艺术;羊兰芬创造了独特的彩旦行当的艺术;李文芳、小玉芳、小花玉兰等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东北有花淑兰,她创造了美妙激越的“花派”艺术;韩少云创立了优美妩媚的韩派艺术、筱俊亭开创了老旦行当的筱派艺术 、喜彩苓、喜彩君、等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她们在 《小女婿》 、《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 、《包公三堪蝴蝶梦》、《卖油郎独占花魁》、《孔雀东南飞》 、《莲花庵》、《茶瓶记》、《对花枪》 、《白蛇传》等剧目中的表演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男腔艺术的开创及改革者魏荣元 ,他将男声唱腔降低了4度,解决了男女声同唱的问题。并填补了评剧花脸唱腔的空白。把男声唱腔提高到一个新德水平,改变了评剧有史以来男声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从而扩大了评剧表演现代生活的能力 ,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评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评剧新秀在党的培养哺育和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之下 ,茁壮的成长起来,使许多流派艺术有了继承人。这一时期的评剧名家有:谷文月、刘萍 、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 、李红霞、刘秀荣、王曼苓 、郑桂芳等。评剧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它从一种简单的民间说唱艺术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 ,凝结着几代评剧艺人的的辛勤劳动 。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关于“张宗昌的家庭成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exe.cn/cshi/202507-101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张宗昌的家庭成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张宗昌的家庭成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宗昌的家庭成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宗昌正式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