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潼关县的隶属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潼关县的隶属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 ,录虢国(北虢),称“渭汭 ”。
春秋:称桃林塞,隶晋 。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
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 ,设宁秦县,属宁秦县辖地 。
西汉: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 ,专管黄、渭河水运 、船库。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隶京兆尹。
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 。
东汉:复名船司空县 ,隶司隶校尉部。
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后经三国、魏、晋275年均属华阴县。
北魏:永熙三年(534) ,属定城县(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隶华州华山郡 。
西魏: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
隋朝:隋开皇三年(583) ,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607)改隶京兆郡 。五年(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
唐朝: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 ,天授二年(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卅。圣历二年(699)三月,改属太州(治所在今华县) 。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 ,并入仙掌县。神龙二年(706)复名华阴县,潼关县属之。
后经五代 、宋、金、元约670余年,均属华阴县 。
明朝: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 ,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明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永乐六年(1408),属中军都督府 。
清朝: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 ,五年(1727),设潼关县。乾隆十三年(1748)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二年(1913)废厅 ,设潼关县,属陕西关中道。二十二年(1933),属陕西 。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大荔县)。三十六年(1947)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华县) ,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关解放,潼关县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甘宁边区政府 。1950年5月 ,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直属陕西人民政府 ,1958年12月潼关县与渭南县合并后,设潼关人民公社,属渭南县 ,隶陕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 。
南北朝用的什么字体
隶书也称作“佐书” 、“史书”。隶书的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 ,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它始创于秦朝,普遍使用于汉、魏 。隶书有两种。一是秦隶 ,一是汉隶。秦隶又叫古隶 。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 ,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程邈将当时这种书体加以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传说。秦朝的文字原是篆书,但因奏事繁多 ,篆书难写,于是隶人整理文书时产生了一种应急字体,称隶文。“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隶书是小篆的简捷写法 。即是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线条 ,变成方折平直,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汉字符号化,笔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金文 、篆书都属于古文字的范畴 ,而隶书和楷书,则属于今文字的范畴了。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 ,大约在西汉中期已经成熟 。现在看到的汉隶,主要是石刻,也有一部分木简。汉隶和秦隶的主要区别是: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 ,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势。
旧直隶省包括哪些地方?有相关的小故事更好
问题一:南北朝北齐用的是什么字体 根据南北朝北齐出土的石碑看,那时北齐至少也使用楷书 。
问题二: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社会汉字的主要字体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 ,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 。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 ,书法大家辈出,简牍 为多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 ,书 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矫 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 、卫瑾、索靖、王导 、谢安、 鉴 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 ,南派书法相当繁荣 。南朝宋之羊欣 、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於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 ,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 、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 ,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 ,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 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 ,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 ,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
隋唐则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楷体最为广泛
问题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流行的字体主要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 、塑造佛像 ,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 。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 ,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 ,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 ,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 ,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问题四:请问唐朝使用的是什么字体? 秦代定小篆为正式字体,但小篆书工麻烦 ,所以秦汉时代官吏主要写隶书,到唐代楷书是正式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行书比较多 。 实际上行书起源很早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可以参见: dibo.gdut.edu/...hi
问题五:请问唐朝使用的是什么字体? 时间:2011-12-9 5:23:16 请问唐朝使用的是什么字体?(问题号:thukaognmn7523412220)回答如下:秦代定小篆为正式字体,但小篆书写麻烦,所以秦汉时代官吏主要写隶书 ,到唐代楷书是正式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行书比较多。实际上行书起源很早,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可以参见: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 ,商代中后期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 ,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 ,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 甲骨文 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 ,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 ,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 ,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篆书 泰山刻石 (篆书) 魏晋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兼备且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演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楷书、草书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楷书 、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魏晋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 ,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 、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 ,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钟繇荐季直表 (小楷) 王献之鸭头丸帖(行草书) 王洵伯远帖(行书) 南朝书法继承东晋的风气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 ,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 智永千字文(楷书) 张猛龙碑(魏碑) 汉代出现隶书,其特点是蚕头燕尾,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曹全碑(隶书) 张迁碑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骸“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楷) 柳公权玄秘塔碑(柳楷)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楷) 张旭肚痛帖(草书) 怀素 自叙帖(狂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 五代十国的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 ,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 ,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 ,有'二王'、颜 、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 ” 杨凝式韭花帖(行书) 彦修 王氏法书苑(狂草) 宋朝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 ,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 ,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 。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 ,书道就衰微了。 黄庭坚松风阁(行书) 赵佶千字文(行书) 苏轼天际乌云帖(行书) 米芾蜀素帖(行书)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纵观元代书法 ,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 、草书为主流的书法 ,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 ,虽......>>
问题六:三十六计是用什么字体写的?还有在那个朝代主要是用什么字体? “三十六计 ”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 ,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楷字的发展成熟阶段 ,确立了楷字定形的基础 。该时期上承汉代隶变成熟期,下启在隶书蜕变中产生的楷书、行书、草书字体,是今文字系统形成的关键环节 ,在汉字尤其是楷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书写载体由简牍向纸质过渡的交替时期,简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被大量使用的最后一段时期。而且这一时期简牍的使用者多为中下层官吏 、武士,书写工具采用毛笔 ,可以反映出社会用字情况的真实面貌 。但是,由于该时期社会用字载体复杂,有关简牍材料类型相对零散,真正从楷字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调研的工作显得相对薄弱。基于此 ,开展以简牍为载体的中古楷字发展的定量调查研究,梳理古文字到今文字阶段的传承演变情况,是弥补楷字发展过程的重要缺环。
问题七:殷商、西周、战国、秦 、秦汉、东汉、晋 、南北朝、唐时期主要字体 殷商:甲骨文
西周:金文
战国:分为“六国文字 ”和“秦国文字”(大篆)两大系统
秦:小篆
秦汉:初期小篆 ,后期隶书发展成熟,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书
东汉:隶书
晋:西晋楷书,东晋行草
南北朝:南朝继承东晋传统 ,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不断演变形质的隶楷错变的字体
唐朝:楷书
问题八:南朝陈代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文字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
文字石刻时代。
书法楷书为主 ,同时有草书,颜体,柳体。 。。。。 。
端氏的基本概况
直隶省:明北直隶 ,顺治二年(1645)改称直隶,康熙八年(1669)称直隶省,定省治保定府。
1928年6月20日,经国民政府决定 ,将直隶改为河北省,省会设在天津。旧京兆区20县并入河北省 。北京改名北平。
直隶省所辖:
通 永 道:康熙八年(1669)定名通永道,驻通 州 ,领顺天府东部八州县、永平府;
乾隆八年(1743)增领遵化州。
光绪三十年(1904)顺天府全境来属 。
霸 昌 道:康熙八年(1669)置霸昌道,驻昌平州,领顺天府南 、西、北部十七州县;
光绪三十年(1904)裁。
清 河 道:雍正四年(1726)定名清河道 ,驻保定府,无属领;十二年(1734)领保定府、正定府 、易州、冀州、赵州 、深州、定州。
天 津 道:雍正十一年(1733)复置,驻天津府 ,领天津府、河间府 。
大顺广道:雍正十一年(1733)复置,驻大名府,领大名府、顺德府 、广平府。
热 河 道:乾隆五年(1740)置 ,驻承德府,领承德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增领朝阳府;三十四年(1908)增领赤峰州。
口 北 道:沿明制,驻宣化府,领宣化府、张家口厅、独石口厅 、多伦诺尔厅 。
顺天府:京府。
大兴县:冲繁疲难 ,倚郭(府东偏),刑狱隶西路厅。南路厅驻黄村。县丞驻礼贤庄 。
宛平县:冲繁疲难,倚郭(府西偏) ,刑狱隶西路厅。西路厅驻芦沟桥。县丞驻门头沟 。
良乡县:冲繁难,刑狱隶西路厅。县丞驻赵村。
固安县:繁难,刑狱隶南路厅 。
永清县:简 ,刑狱隶南路厅。
东安县:简,刑狱隶南路厅。
香河县:简,刑狱隶东路厅 。
通 州:冲繁疲难 ,刑狱隶东路厅。州同驻待考,州判驻漷县。
三河县:冲繁难,刑狱隶东路厅 。明属通州 ,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武清县:冲繁疲,刑狱隶东路厅。明属通州,雍正三年(1725)改属天津直隶州,四年(1726)改属府。
宝坻县:繁疲难 ,刑狱隶东路厅 。明属通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宁河县:繁难,刑狱隶东路厅。明梁城千户所(在宝坻县) ,雍正九年(1731)改置 。天津河捕通判驻卢台镇。
昌平州:冲繁难,刑狱隶北路厅。北路厅驻巩华城 。
顺义县:冲难,刑狱隶北路厅。明属昌平州 ,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密云县:冲繁难,刑狱隶北路厅 。明属昌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怀柔县:冲繁 ,刑狱隶北路厅。明属昌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
涿 州:冲繁难,刑狱隶西路厅。
房山县:繁难 ,刑狱隶西路厅。明属涿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霸 州:冲繁,刑狱隶南路厅 。
文安县:繁难,刑狱隶南路厅。明属霸州 ,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大城县:繁难,刑狱隶南路厅 。明属霸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保定县:简 ,刑狱隶南路厅。明属霸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
蓟 州:冲繁,刑狱隶东路厅。
平谷县:简 ,刑狱隶北路厅。明属蓟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
漷 县:明属通州,顺治十六年(1659)省入通州。
保定府:冲繁疲难 ,首府。康熙八年(1669)为直隶省治 。
清苑县:冲繁疲难,倚郭。
满城县:冲。
安肃县:冲。
定兴县:冲繁 。
新城县:冲繁。
唐 县:简。
博野县:疲 。
望都县:冲难。明庆都县,乾隆十一年(1746)更名。
容城县:简 。
完 县:简。
蠡 县:繁难。
雄 县:冲繁难 。
祁 州:简。县丞驻小章村。
束鹿县:繁难 。明属祁州 ,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安 州:简。
高阳县:简。明属安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
新安县:明属安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道光十二年(1832)省入安州为新安乡。
正定府:冲繁。明真定府 ,雍正元年(1723)改名 。
正定县:冲繁难,倚郭。明真定县,雍正元年(1723)改名。
获鹿县:冲 。
井陉县:简。
阜平县:简。顺治十六年(1659)省入行唐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置[治王快镇];乾隆十三年(1748)复故治 。
栾城县:简。
行唐县:简。
灵寿县:简 。
平山县:简。
元氏县:简。
赞皇县:简。明属赵州,雍正二年(1724)属赵州直隶州,三年(1725)改属府 。
晋 州:简。明属府 ,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34)复。
无极县:简 。明属府,雍正二年(1724)改属晋州直隶州 ,十二年(1734)复。
藁城县:简。明属府,雍正二年(1724)改属晋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复 。
新乐县:冲疲。明属定州 ,雍正二年(1724)属定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大名府:冲繁难 。
大名县:冲繁难,倚郭(府南偏)。明治南乐镇,乾隆二十二年(1757)徙治府。县丞驻南乐镇 。
元城县:繁 ,倚郭(府北偏)。
南乐县:难。
清丰县:难。
东明县:疲难 。明属开州,后直属府。府通判驻杜胜集(道光中裁)。
开 州:繁疲难 。州判驻吕丘堡。
长垣县:繁疲难。明属开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县丞驻大黄集。
魏 县:乾隆二十三年(1758)省入大名、元城二县。
顺德府:冲 。
邢台县:冲繁难 ,倚郭。
沙河县:冲。
南和县:繁疲 。
平乡县:疲难。
广宗县:疲。
钜鹿县:疲难。
唐山县:简 。
内邱县:冲。明内丘县,雍正三年(1725)改名。
任 县:简 。
广平府:简。
永年县:冲繁难,倚郭。府通判驻临洺关(道光中裁) 。
曲周县:繁。
肥乡县:简。康熙年间曾寄治旧店营 。
鸡泽县:疲难。
广平县:简。雍正九年(1731)划山东省邱县五营村来属 。
邯郸县:冲繁难。
成安县:简。
威 县:难。
清河县:简 。县丞驻油房口。
磁 州:冲繁难。明属河南省彰德府 ,雍正四年(1726)改属府 。州判驻彭城镇。
天津府:冲繁疲难。明天津卫(在静海县),雍正三年(1725)改置天津州,同年升直隶州;九年(1731)升府 。
天津县:冲繁疲难 ,倚郭。雍正九年(1731)置。府同知驻大沽镇,海防同知驻新城 。
青 县:冲繁疲难。明属河间府,雍正三年(1725)改属直隶州。
静海县:冲繁疲难 。明属河间府 ,雍正三年(1725)改属直隶州。
沧 州:冲繁疲难。明属河间府,雍正七年(1729)升直隶州;九年(1731)降属府。
南皮县:繁难 。明属沧州,雍正七年(1729)属沧州直隶州,九年(1731)改属府。
盐山县:繁。明属沧州 ,雍正七年(1729)属沧州直隶州,九年(1731)改属府 。
庆云县:简。明属沧州,雍正七年(1729)属沧州直隶州 ,九年(1731)改属府。
兴济县:顺治十六年(1659)省入青县 。
河间府:冲繁难。
河间县:冲繁难,倚郭。县丞驻东城镇 。
献 县:冲繁疲难。
阜城县:冲。
肃宁县:简 。
任邱县:冲繁难。明任丘县,雍正三年(1725)改名。县丞驻鄚州。
交河县:繁疲难 。
宁津县:简。
景 州:繁难。
吴桥县:繁难 。明属景州 ,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东光县:繁疲难。明属景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七年(1729)改属沧州直隶州,九年(1731)复 。
故城县:疲难。明属景州 ,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县丞驻郑家口 。
承德府:冲繁难。雍正元年(1723)置热河直隶厅,十一年(1733)改置承德直隶州,乾隆七年(1742)复热河直隶厅 ,四十三年(1778)升承德府。
本 辖:
滦平县:冲难 。乾隆七年(1742)析热河厅属之西地置哈喇河屯直隶厅,四十三年(1778)改置。
平泉州:冲繁难。雍正七年(1729)析热河厅属之东八沟地置八沟厅,四十三年(1778)改置。州判驻大宁城 。
丰宁县:繁难。乾隆元年(1736)析承德州属之西土城子地置四旗厅,四十三年(1778)改置。
隆化县:光绪三十年(1904)以张三营子置 。
围场厅:冲繁疲难。光绪二年(1876)以木兰围场二道沟地置 ,六年(1880)徙治克勒沟;三十年(1904)改属承德府,宣统三年复。
朝阳府:繁疲难 。乾隆三十九年(1774)析塔子沟厅东境置三座塔直隶厅,四十三年(1778)改置朝阳县 ,属承德府。光绪三十年(1904)升府。
本 辖:
建昌县:繁难 。乾隆三年(1738)析热河州属之东塔子沟地置塔子沟直隶厅,四十三年(1778)改置。县丞驻四家子镇。
阜新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析朝阳府置[治鄂尔土板],宣统三年(1911)徙治水泉儿 。
建平县:光绪三十年(1904)析建昌县、平泉州置。
绥东县:宣统元年(1909)于库街地置。
赤峰州:繁难。乾隆二十九年(1764)析八沟厅北境置乌兰哈达直隶厅 ,四十三年(1778)改置赤峰县,属承德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升直隶州。
本 辖:县丞驻大庙镇。
林西县: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巴林察罕木伦河西北地置 。
开鲁县:宣统元年(1909)置。
宣化府:冲繁难。明宣府镇,康熙四年(1665)改属山西 ,寻复;三十二年(1693)改置 。
宣化县:冲繁难,倚郭。明宣府前卫,顺治年间省宣府左 、右卫入 ,为宣府镇治;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置。
赤城县:简 。明赤城堡,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置,省开平卫及滴水崖、云州、镇安 、马营、镇宁五堡入。
万全县:冲繁难。明万全右卫,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置 。
龙门县:简。明龙门卫 ,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置,省葛峪、赵川 、雕鹗、长安岭四堡入。
怀来县:繁难。明怀来卫,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置 ,省保安卫及土木、榆林二堡入 。
蔚 州:冲繁疲。明属大同府,雍正六年(1728)改属府。
西宁县:简 。明顺圣东、西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置。
怀安县:冲繁。明怀安卫 ,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置,省万全左卫及所辖柴沟堡 、西洋河堡入 。
延庆州:冲难。明直隶州,顺治十年(1653)降属宣府镇。
保安州:简 。明直隶州 ,顺治十年(1653)降属宣府镇。
蔚 县:明蔚州卫,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蔚县,乾隆二十二年(1757)省入蔚州。
永宁县:顺治末年省入延庆卫 。
延庆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省入延庆州。
张家口直隶厅:要。顺治初属宣府镇;康熙年间置县丞;雍正二年(1724)改置 ,侨治于万全县张家口;?移治兴和城。
本 辖:
独石口直隶厅:要 。顺治初属宣府镇;康熙年间置县丞;雍正十二年(1734)改置,侨治于赤城县独石口。
本 辖:
多伦诺尔直隶厅:要。顺治初属宣府镇;雍正十年(1732)置直隶厅 。
本 辖:
永平府:要。
卢龙县:冲繁难,倚郭。
迁安县:繁疲难 。
抚宁县:冲难。
昌黎县:繁难。
滦 州:难 。州判驻胡各庄。
乐亭县:简。明属滦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
临榆县:明山海卫(在抚宁县) ,乾隆二年(1737)改置。
遵化直隶州:冲繁难。明遵化县属蓟州;康熙十五年(1676)升州,属顺天府;乾隆八年(1743)升直隶州。
本 辖:州判驻石门镇 。
玉田县:冲繁难。明属蓟州,雍正二年(1724)改属永平府 ,乾隆八年(1743)改属直隶州。
丰润县:冲繁难 。明属蓟州,雍正二年(1724)改属永平府,乾隆八年(1743)改属直隶州。
易州直隶州:繁难。明易州属保定府 ,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隶州 。
本 辖:州判驻待考。
涞水县:冲繁。
广昌县:简 。明属山西省大同府,雍正十一年(1733)改属直隶州。
冀州直隶州:繁疲。明冀州属真定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 。
本 辖:
南宫县:简。
枣强县:繁疲难。
新河县:简。
武邑县:疲难 。
衡水县:简。明属深州 ,雍正二年(1724)直属正定府,同年改属直隶州。
赵州直隶州:冲繁 。明赵州属真定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
本 辖:
柏乡县:冲繁。
隆平县:简 。
高邑县:简。
宁晋县:简。
临城县:简 。
深州直隶州:简。明深州属真定府 ,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
本 辖:
武强县:简 。明属晋州,雍正二年(1724)改属直隶州。
饶阳县:疲繁难。明属晋州,雍正二年(1724)改属直隶州。
安平县:简 。明属晋州,雍正二年(1724)改属直隶州。
定州直隶州:冲繁疲难。明定州属真定府 ,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 。
本 辖:
曲阳县:简。
深泽县:简。明属祁州,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直隶州 。
端氏是沁水的古称,端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 ,远在夏商之前,端氏就有先民居住生存。春秋时期韩、赵 、魏三家分晋,曾迁晋君于端氏聚 ,西汉始设端氏县,隶属河东郡 。三国、西晋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 ,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 ,隶属建州泰宁郡 。北齐仍属建州,西河 、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属泽州 ,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 ,和端氏同隶长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天会五年,泽州改南泽州 ,端氏 、沁水属南泽州,天德三年复改泽州,端氏、沁水县属之 。金元光二年 ,以泽州升忠昌军节度,端氏、沁水属忠昌军节度。元中统元年(1260),置泽州司侯司 ,端氏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 ,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民国十七年属山西省 。1941年 ,晋冀鲁豫边区为了纪念著名抗战将领武士敏,端氏设土敏县,1947年土敏 、沁水二县又合并为沁水县。可见 ,端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关于“潼关县的隶属沿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exe.cn/wiki/202507-954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潼关县的隶属沿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潼关县的隶属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潼关县的隶属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商代:隶定国,称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