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新生界分布特征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新生界分布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沙雅-哈纳斯地学断面在地层区上横跨天山-兴安区、南天山区和塔里木区(图2-1),造山期后的中新生代沉积十分发育,并且成因类型复杂(表2-1) 。
图2-1 新疆阿尔泰-天山地学断面位置示意图
表2-1 新疆塔里木 、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地层系统对比表
一、三 叠 系
沿断面三叠系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但基本被覆盖,仅在天山南北两侧山前有出露,即北天山的巴音沟牧场和托斯台地区及南天山库车坳陷北部,为陆相沉积。北天山-准噶尔及天山南脉-塔里木两区的岩相建造基本一致,但前者的下、中统,尤其是下统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以区别于后者,而后者的上统上部含有具工业意义的煤层又区别于前者。
三叠系在新疆各含油盆地中,既是生油层,又是储油层之一,库车坳陷的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含煤,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
(一)北天山山前
北天山山前断面范围内,三叠系仅分布在玛纳斯河—紫泥泉子及托斯台地区,上 、中、下统均有出露。
上仓房沟群(T1chb)
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红色砾岩夹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或断层接触,总厚269m。
克拉玛依组(T2-3k)
主要岩性是河湖相的灰绿色砂岩、砾岩与灰绿色 、灰**及棕色、杂色泥岩的互层,其中含植物及瓣鳃类化石,与下伏古生界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总厚404.8m 。
黄山街组(T3hs)
主要岩性是湖相及河湖相的灰**、暗灰绿色厚层泥岩,总厚172.5m。
小泉沟群(T2+3xq)
主要岩性为湖泊相及河湖相的黄绿色 、灰绿色砂岩、砾岩,灰色、灰绿色、杂色泥岩 、砂质泥岩,夹菱铁矿层,下细上粗,含动植物化石,厚度370~890m。
(二)南天山山前
南天山山前沿断面范围内,三叠系主要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内,为一套与准噶尔盆地相似的碎屑岩沉积,分为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和上三叠统下部黄山街组,上部塔里奇克组 。 中上三叠统亦称小泉沟群。
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T1eh)
拜城县克拉苏河东,该群厚547.6m,岩性为灰白、灰绿 、灰紫色砾岩、砾状砂岩夹粉砂岩、砂岩,含叶肢介和植物化石。与上覆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整合接触,与下伏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平行不整合接触。该群岩性稳定,各地大致均为绿色砂岩 、砂质泥岩和紫色砾岩 。库车西北厚度最大,达592m,其他地区一般为191~430m。
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2k)
拜城县基奇克套河厚885m,岩性为暗绿、灰绿、灰褐色砂岩 、粉砂岩、砾岩、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含植物及鱼鳞化石。 与上覆上三叠统黄山街组整合接触 。 该组在库车河一带为灰绿色砂岩夹粉砂岩,一般厚度400~600m,各地剖面顶部均有一层厚度40~90m具叠锥构造的炭质页岩。含植物及双壳类化石。
上三叠统黄山街组(T3h)
为灰黑 、灰绿色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粗砂岩、细砂岩,夹叠锥灰岩和泥灰岩 、粉砂岩,厚度299m,与上覆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为整合接触 。
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T3t)
岩性为砂岩、砾状砂岩、石英粗砂岩 、泥质砂岩夹炭质页岩、煤层及砾岩,底部为块状砾岩,含植物化石,厚度177m。 与上覆下侏罗统阿合组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二、侏 罗 系
沿断面侏罗系主要分布在准噶尔 、塔里木盆地及天山山间盆地中 。 为陆相沉积,出露范围较三叠系更为广泛,超覆现象普遍,且以天山南北缘发育最好,出露完整,下中上三统俱全。 下统以粗碎屑岩为主,上部含煤层;中统为以细碎屑岩为主的含煤岩系;上统为以红色为主的杂砂岩组合,并以含脊椎动物化石为特征。 天山南北侏罗纪沉积起始时间南早北晚,而成煤时期北早南晚 。侏罗系既是重要的含煤地层,也是重要的生油和储油地层。
(一)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沿断面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周围,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上统齐古组 、喀拉扎组。
八道湾组(J1b):为一套河流-沼泽相沉积,以灰、灰绿色砾岩、砂岩夹泥岩和煤层(线)为主。 沉积物由准噶尔盆地周边向盆地中心逐渐变细 、厚度增大 。 准噶尔南缘发育最好,以玛纳斯—乌鲁木齐一带为沉降中心,泥岩增加,砾岩较少,厚度较大,小泉沟最厚可达1000m,向东西两侧逐渐减薄至100~167m,本组与下伏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一般呈不整合接触,局部为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 含双壳类化石。
三工河组(J1s):整合于八道湾组之上,以一套湖泊相为主的杂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不均匀互层为特点,局部地区见有砾岩、煤线和菱铁矿薄层,含植物及双壳类化石,厚度800余米 。
西山窑组(J2x):主要岩性为湖沼相的砂岩 、泥岩、煤层及菱铁矿的互层为特征,局部地区夹有砾岩,富含植物及瓣鳃类化石,最大厚度为980m。 整合于三工河组之上。
头屯河组(J2t):该组出露广泛,主要岩性为黄绿色、灰绿色 、紫色、杂色河湖相泥岩、砂质泥岩 、灰绿色砂岩夹凝灰岩、炭质泥岩、煤线等,其中富含瓣鳃类 、介形类、叶肢介等化石,并含植物及鱼类化石,总厚654m 。整合于西山窑组之上。
齐古组(J3q):主要岩性为一套河湖相紫红色、褐红色砂质泥岩夹紫灰色 、灰绿色砂质泥岩、砂岩及凝灰岩,含脊椎类、介形类化石,总厚683m。 与下伏头屯河组整合接触 。
喀拉扎组(J3k):主要分布于玛纳斯南部山前,地貌上与白垩系底砾岩构成陡峻的山脊,岩性主要为山麓河流相的灰褐色砾岩夹褐色泥岩及砾状砂岩,有的地方为纯褐色砾岩,有的地方则为绿带**的砂岩,粒径变化较大,厚度50~800m,整合于齐古组之上。
(二)天山地区
天山地区沿断面只在尤路都斯盆地出露三间房组(J2s)、七克台组(J2q) 、齐古组(J3q)。
(三)南天山山前
在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内,侏罗系分布齐全 。 自下而上为阿合组(J1a)、阳霞组(J1y)、克孜勒努尔组(J2k) 、七克台组(J2q)、克拉苏群(J1-2KL)、齐古组(J3q) 、喀拉扎组(J3k)。
阿合组(J1a):主要为河流相或河流三角洲相、斜层理发育的块状粗砂岩、砾状砂岩,含植物化石,一般厚度200~300m,最大厚度为330m,与下伏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T3t)不整合接触。
阳霞组(J1y):分布于北部单斜带及吐格尔明背斜东高点。岩性主要为灰白色 、黄灰色粗砂岩与灰绿色细粉砂岩、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顶部有厚40~60m的黑色炭质泥岩,是进行区域对比的标志层 。该组含植物 、瓣鳃类化石,厚度一般为200~400m。在塔克拉克和吐格尔明地区夹有可采煤层,在北部单斜带,该组上、下部含砾岩层。
克孜勒努尔组(J2k):主要分布在北部单斜带,线状吐格尔明背斜带和库尔楚地区亦有出露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灰白色石英砂岩互层夹煤层,下部砂岩粗而厚,上部砂岩细而薄,含有铁质结核。克拉苏河一带岩性变粗,灰白色砾状砂岩增多,克孜勒努尔和吐格尔明一带,有煤层自燃现象,形成燃变岩,且吐格尔明含黄铁矿结核。含丰富的植物 、瓣鳃和介形虫化石 。最大厚度843.3m。
七克台组(J2q):分布于北部单斜带及吐格尔明背斜北翼,主要岩性为鲜绿色、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局部有深灰黑色油页岩层,底部为黄褐色泥灰岩透镜体。厚度一般为100~150m,最厚为库车河上游北部单斜带178.4m 。
克拉苏群(J1-2KL):分布于北部单斜带,主要是一套含煤建造。下部为河流相或三角洲相厚层或块状砂岩,中部为砂或泥岩互层夹煤层,上部为河流相砂岩与沼泽相炭质页岩或油页岩。
齐古组(J3q):分布于坳陷北部 。主要岩性是暗棕**砂质泥岩,带有灰绿色斑点,层理不清,风化成碎块,夹有灰白色泥灰岩与灰蓝色高钙质粉砂岩薄层。 厚度一般为300m左右,最厚在卡普沙良河北单斜带,为406m。与上下地层连续沉积,产介形虫化石。
喀拉扎组(J3k):分布于坳陷北部 。主要是一套河流相的红色粗碎屑沉积,以砾岩为主。厚度一般为10~40m,最厚为捷列维切克河北单斜带92.1m。
三 、白 垩 系
白垩系沿断面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地区、北天山山前和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内,为陆相沉积 。 白垩系是主要含油盆地的储油层和生油层之一,并含有石膏、岩盐 、膨润土等。
(一)北天山一准噶尔
下白垩统吐古鲁群(K1TG):该群自下而上分为清水河组(K1q)、呼图壁河组(K1h)、胜金口组(K1s)和连木沁组(K1l)。 以准噶尔南缘较为典型 。
清水河组(K1q),该组厚144m,与上覆呼图壁河组(K1h)整合接触,与下伏上侏罗统喀拉扎组(J3k)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绿 、黄绿、浅灰色砂岩、细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夹砾状砂岩和砾岩。 含软体类、鳄类、叶肢介化石 。
呼图壁河组(K1h),该组主要为湖相沉积,厚度321m。 岩性为灰绿 、紫红、紫褐和暗紫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夹薄层泥灰岩、砂岩和灰岩。 含双壳类、鱼和介形类等化石 。 与上覆下白垩统胜金口组(K1s)整合接触。
胜金口组(K1s),该组主要为一套湖泊相细碎屑砂岩 、砂质泥岩组合。 本组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吐鲁番盆地以绿色和含鱼化石为特征,俗称“绿色含鱼层”。 厚度62m 。 与上覆下白垩统连木沁组(K1l)整合接触。
连木沁组(K1l),该组为灰绿、黄绿、紫褐 、紫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夹薄层砂岩,含双壳类化石。 厚度359.5m,与上覆上白垩统东沟组(K2d)整合接触 。
上白垩统,在克拉玛依一带称艾里克湖组(K2a),准噶尔盆地南缘称东沟组(K2d)。该组为一套砖红、褐红棕红色砾岩 、粗砂岩、粉砂岩夹含钙质结核的砂岩,局部见灰褐、淡绿色砂岩、砾岩夹层,总厚度884.5m。含脊椎动物化石 。 与上覆下第三系紫泥泉子组(E1-2z)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东沟组岩性变化不大,厚度较稳定,与东沟组相当的艾里克湖组(K2a)一般厚度80 ~179m。 岩性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夹棕色 、棕**砂质泥岩,底部含脊椎动物化石 。
(二)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
本区白垩系以库车一带发育较好,划分为下统喀普斯浪群和上统恰克马克其组,总厚度达1470m。
下白垩统喀普斯浪群:该群厚度1344.2m,由下到上分为亚格列木组(K1y)、舒善河组(K1sh)、巴西改组(K1b)。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
亚格列木组(K1y),该组为浅紫 、灰紫色砾岩、砂岩和砾状砂岩,厚度122.2m。 与上覆舒善河组(K1sh)整合接触,与下伏下侏罗统喀拉扎组(J3k)平行不整合接触。
舒善河组(K1sh),该组岩性为棕黄、棕红 、紫和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粉砂岩,厚度855m。 上部含介形类化石 。
巴西改组(K1b),该组为棕红 、粉红、浅棕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薄层,偶夹细砂岩,下部含介形类化石。厚度367m,与上覆上白垩统恰克马克其组整合接触。
上白垩统恰克马克其组(K2q),岩性为紫色、粉红色中-细粒砂岩 、砾状砂岩、砾岩,夹薄层泥岩与粉砂岩,厚度128m,与上覆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
四、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
沿断面第三系(古近系 、新近系)发育齐全,且分布广泛,尤以盆地及山前地区发育最佳。 准噶尔盆地为陆相碎屑沉积,沉积中心有少量泥灰岩,南北山前地带,中新统以后为磨拉石沉积。 生物以双壳类、脊椎化石为主,介形类、轮藻 、孢粉次之;库车地区的古-始新统以河湖相为主,有海相、澙湖相夹层,始新统以后为红色碎屑岩沉积,沉积中心为细碎屑岩,山前是山麓河流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生物以介形虫、孢粉常见 。 另外,在天山内部的巴音布鲁克盆地有零星第三系(古近系 、新近系)分布。
沿断面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中含有多种矿产,已发现的有石油、盐岩 、石膏、铜、铅 、锌、锶、硫、金 、铂、方沸石、玛瑙等。
(一)准噶尔区
该区第三系(古近系 、新近系)为河、湖相沉积,各地均可对比,其中以南缘最为典型,且出露齐全 。
古新统—始新统紫泥泉子组(E1-2z),总厚461.6m。 与下伏上白垩统东沟组(K2d)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始新统—渐新统安集海河组(E2-3a)为整合接触。下部为红色泥岩、砂岩 、砾岩互层,底部有厚8.9m的钙质胶结砾岩,中部为红色砂质泥岩夹绿色砾岩、泥灰岩及钙质结核,上部为红色泥岩与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砾岩透镜体 。
始新统—渐新统安集海河组(E2-3a),总厚561.9m。 与上覆渐新统—中新统沙湾组(E3—N1s)整合接触,总的岩性是灰绿色的湖相泥岩夹泥灰岩 、介壳灰岩及薄砂岩,含丰富的介形、瓣鳃、腹足类化石。
渐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该群自下而上划分为沙湾组(E3—N1s) 、塔西河组(N1t)、独山子组(N2d)。
渐新统—中新统沙湾组(E3—N1s),主要岩性为河湖相的棕红色砂质泥岩夹灰红色、灰绿色砂岩、砾岩 、团块状灰岩,含介形类及脊椎化石 。 在霍尔果斯厚359.5m,与上覆中新统塔西河组(N1t)整合接触。
中新统塔西河组(N1t),厚度100~900m,上部为黄绿、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中部以泥岩为主夹有泥灰岩,下部以砂岩为主,砾岩 、泥岩次之。 本组出现多层含黄钾铁矾的泥岩、粉砂岩,以往有“上绿色组”之称 。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向西粒度变粗,向东厚度急剧变薄。
上新统独山子组(N2d),为山麓河流相沉积,总厚1457.6m,为褐黄、土黄 、棕红色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砂砾岩、砾状砂岩或砂岩的不均匀互层,中部含钙质结核 。 与下伏中新统塔西河组(N1t)及上覆下更新统西域组(Q1x)均为整合接触。
(二)天山区
天山地区的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渐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E3—N2) CH,主要分布于小尤路都斯盆地边缘,出露不完整。 在小尤路都斯盆地南缘,上部为黄褐色 、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细砂岩、粗砂岩、砂砾岩及砾岩,下部为紫红色砂砾岩夹砾岩和泥质细砂岩,厚度大于169m 。
(三)南天山山前库车地区
古新统—始新统库姆格列木组(E1-2k),从西部的塔克拉克到东部的克孜勒努尔沟北单斜带均有出露,线性褶皱带的库姆格列木 、依奇克里克、巴什基奇克亦见出露。该组岩性和厚度变化很大,主要是红色碎屑岩建造。该组假整合或不整合于白垩系之上 。
渐新统苏布衣组(E3s),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北部。 在吐格尔明背斜北翼塔拉克河和南翼吐兹洛克河,该组不整合在白垩系和侏罗系之上。 在北单斜带,岩性主要为褐红色砾岩,在线性褶皱带主要为褐红色砂岩、泥岩和少量砾岩,在本区西部阿瓦特地区,该组为红色含盐建造,仅个别剖面产介形虫化石。 该组在北部单斜带厚度一般为300~400m,克拉苏河北单斜带最厚为571m,在线性褶皱带厚度一般为200~300m,最厚为库姆格列木组背斜南翼436.6~494.6m 。
中新统吉迪克组(N1j),分布于北部单斜带及线状褶皱带,主要岩性为褐红色的砂泥岩互层,东部膏泥岩发育,并含盐,西部膏泥岩不发育。本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育有厚层的灰绿色泥岩、泥质砂岩条带,产介形虫化石。厚度700~800m以上,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
中新统—上新统康村组(N1-2k),在库车坳陷内分布广泛。 其下部沉积和古生物特征相似于中新统,上部沉积和古生物特征相似于上新统。 主要岩性是:下部为灰色砂岩和褐色泥岩的互层,夹有灰绿色粉砂岩 、砂质泥岩条带,上部主要是灰褐色砂泥岩,含钙很高,不含灰绿色条带 。 但西部的阿瓦特地区,本组全为砖红色块状砂岩,含砾砂岩,风化后常呈高耸的“宫殿 ”,厚度一般为300~800m,最薄为(库姆格列木背斜北翼)119m,最厚(吐格尔明背斜南翼吐兹洛克沟)1506m。
上新统库车组(N2k),广泛分布于库车坳陷内。本组岩性变化很大,在北部单斜带和线性褶皱带北支,主要为灰褐色砾岩,往南到线性褶皱带南支即变为灰色、灰棕色的砂岩、粉砂岩与砾岩的互层 。 岩性在东西向上变化亦很大。 厚度一般为300~700m,个别达2670m。
五 、第 四 系
沿断面第四系均为陆相沉积,分布相当广泛,它包括冲积、洪积、坡积 、残积、风积、湖积 、化学沉积、火山堆积、冰川堆积,以及洞穴堆积和古文化层等多种成因类型 。并且第四系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盐类矿产和砂金,并已发现有铂族矿物及金刚石等贵重砂矿。 阿尔泰山的第四系坡积 、冲积、洪积层中尚含有绿柱石、钽铌铁矿、独居石 、褐帘石、烧绿石、褐钇铌矿 、磷钇矿等稀有稀土矿产。 准噶尔盆地有第四系残坡积玛瑙矿。
(一)下更新统
(1)冰碛
早更新世的冰碛,广泛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腹地及山前地带,构成显著的冰川阶地,海拔一般在1000~2000m 。
在阿尔泰山称查岗戈勒冰期,冰碛海拔1500m,为橘黄、褐红色混杂泥砾,厚度20m,与其时代接近的铁力沙干冰期的冰碛物海拔1900m,构成台阶或垄岗,厚度200m;天山西部木扎尔特河一带称阿合布隆冰期,冰碛物高出河床50m,冰碛砾石为花岗岩 、大理岩,为砂泥质和钙质胶结,厚度15m。
(2)西域组(Q1x)
分布于山麓地带及山间盆地中,主要为山麓相磨拉石堆积,为灰色砾岩、砂砾岩夹砂岩层,呈泥砂质、钙质的胶结半胶结状态,成分因地而异,砾石滚圆度良好,远离山区粒度变细。厚度数十米至3020m 。 与下伏上新统一般为整合。 与上覆乌苏群均为不整合接触。
天山地区的西域组在博罗科努山为浅褐色砾岩 、砂岩夹粘土,厚度400m;在拜城县喀桑托开等地为深灰色砾岩夹砂质泥岩、砂砾岩、粉砂岩,厚度50~600m,最厚达1366m 。
(二)中更新统
(1)冰碛
该期冰碛在阿尔泰山 、天山均有分布。 阿尔泰山称禾木冰期及那伦冰期,冰碛物由泥砾、砂砾组成冰碛垄,高出河床150m,厚度20~150m,海拔1800~2100m,属山谷冰川。 天山区的冰碛分布在西部的木扎尔特河一带,称煤矿冰期,冰碛物为灰白色半胶结的砂泥砾,厚度12m 。
(2)冰水堆积
分布在天山北麓沙湾南一带及托斯台地区,为灰色钙泥质半胶结的砂砾岩,厚度20~50m。
(3)乌苏群
乌苏群广泛分布于盆地周边、山区大河两岸及山麓地带,以乌苏地区出露最全。为冲—洪积砂砾层,组成高出最大戈壁平原或相当的河谷阶地之高阶地,可高出河床数十米,甚至200m 。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稳定的灰色砾石层,上部为时有时无的黄土状堆积。不整合在西域组或老地层之上,并受到不同程度的褶皱变形和错断。
(4)黄土沉积
主要分布于沙湾南石场一带,称石场黄土。 为褐、棕**黄土夹砂砾石薄层,上部有1~3层厚度1.8m的棕色古土壤,并以此与上更新统分开 。 宁家河的该层黄土与上更新统黄土之间夹有10m厚的砾石层,其中含脊椎动物化石。
(三)上更新统
(1)冰碛
晚更新世有早晚两期冰碛。早期冰碛:阿尔泰山称大青河冰期,冰碛海拔2160m,为灰黄褐色泥砾及块积构成3个终碛垄岗,比高30m,属山谷冰川;天山西部木扎尔特河的克孜尔布拉克一带的冰碛物为灰白色大理岩块,大小混杂,厚度4m 。
晚期冰碛:冰碛物保存完整,属山谷冰川。 阿尔泰山称喀纳斯冰期,冰碛海拔1300m,为火山岩块混杂,厚度300m;天山西部木扎尔特河的破城子一带的冰碛物呈10列高大弧形终碛垄岗,长7.5km,海拔1960m,冰碛厚度20m。
(2)冰水沉积
主要分布在哈尔里克山 、塔尔巴哈台山及阿尔泰的冲乎尔盆地 。 为磨圆较好、大小混杂的砂砾石层。
(3)新疆群
该群主要分布于山前地带,形成冲-洪积扇及广泛分布的倾斜戈壁砾石层。 在空间上比乌苏群更远离山区而接近平原,其砾石层比乌苏群发育,呈胶结或半胶结状,少有构造变动,常见多级阶地逐渐消失或合并 。 在平原区常变为砂砾层及砂质粘土层。 在冲洪积扇外围粘土质增多,地表常被砂壤土代替,因接近潜水面而成为“绿洲”。 新疆群的最大特点是砾石相与粘土相直接过渡,与乌苏群之间存在较大沉积间断 。
洪积层:分布于间歇性河流两岸、山前地带或山间洼地周围,形成洪积扇或山前倾斜戈壁洪积平原,常被现代洪积散流切割,有时形成低阶地。 由砾石层 、砂、碎石及砂质粘土组成,近山麓沉积厚度大,粒度粗,一般厚度数米至百米。
冲积层:形成大河两岸低级阶地及山前冲积平原,与洪积层互为过渡。 在阿尔泰山为砾石、砂 、砂土;天山区形成Ⅰ,Ⅱ级阶地,为砂砾粘土,呈半胶结状,高出河床200m,厚度20m;在塔里木盆地组成戈壁砾石层,与下伏乌苏群为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
(4)湖积层
湖相沉积在奎屯河、乌尔禾、艾比湖等地为粘土 、淤泥、泥炭、含砂粘土,含介形类化石;大小尤路都斯盆地中为黄褐 、灰绿色粉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表面盐渍化,厚度60m。
(5)黄土沉积
分布于天山北坡、准噶尔西部等地,为淡**及灰白色亚砂土、亚粘土夹砂砾层。 在天山北坡海拔2400m,并随高度增大粒度变细 。厚度10~100m,在乌苏一带达118m。研究认为(冯先岳),黄土及黄土状土的时带为晚更新世,其颗粒成分、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均与马兰黄土相当。
(6)风积层
分布于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中,为灰褐色石英 、云母、亚砂土及细砂土组成的沙丘、垄岗,比高60~100m,厚度2~30m 。
(四)全新统
沿地学断面全新统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多样,一般厚度30m左右,最厚150m,不整合在老地层之上。 富含泥炭堆积 、地表土壤化,有细石器时代文化层是全新统的突出特征。
(1)冲积层
冲积物多处于河床及河漫滩阶地上,为砂砾、亚砂土、粘土,厚度数米至数十米,与下伏新疆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2)洪积层
洪积物广泛分布于河谷 、山麓平原、山间洼地中,多形成洪积扇、洪积锥 、干旱三角洲及倾斜洪积平原,由砂、砾和粘土组成,高出河床数米至数十米,与冲积层往往互为过渡彼此交替。
(3)湖积层
分布在湖泊周围及低洼地区,为土黄、灰黑色砂粘土 、淤泥、细砂砾石,厚度1 ~30m。
(4)泥火山堆积
在独山子、霍尔果斯、四棵树等地区有分布,泥火山堆积物表层为灰绿色粘土,其下为泥岩,角砾石,厚度100m,属比较典型的泥火山堆积 。
(5)风积层
风积包括风积砂及黄土。风积砂广布于断面的山前河谷 、丘陵区及盆地中,形成沙丘、砂山、砂垄,一般比高1 ~50m,长数米至数千米,成分为长石 、石英,分选性及磨圆度均好。黄土主要分布于天山北麓丘陵地带及阶地上部,一般形成“黄土帽”,成分为土**细粉砂粘土,富含钙质,厚度1~30m。
(6)洞穴堆积及古文化层
在沙湾牛圈子、博罗科努山北坡等地均见有古文化遗迹 。其中古文化层多为木炭碎片、骨片 、尖状器、石斧等;洞穴堆积呈深褐、灰**砂质粘土夹炭块 、木屑等,属距今6000年前原始社会末期的古文化遗迹。
(7)现代冰碛层
现代冰积广泛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的高山区,属山谷冰川、冰斗冰川。 阿尔泰山的冰碛海拔3500m,组成丘状垄岗,距现代冰川末端3.5km;天山地区由老而新分为新冰期及小冰期 。新冰期,距今3000年,在乌鲁木齐一号冰川也称冰达板新冰期,与晚更新世望峰冰期之间有一红色风化壳。小冰期,为17世纪寒冷期。冰碛物主要为大小混杂的漂砾 、碎石、泥砂 。
此外,全新统还有淤积、沼泽沉积以及残、坡积等成因类型的堆积,但均分布局限,厚度很小,意义不大。
关于“中新生界分布特征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exe.cn/wiki/202508-184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中新生界分布特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新生界分布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新生界分布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沙雅-哈纳斯地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