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 :
西京乱无象 ,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
“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翻译:
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 、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 ,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 ,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 ,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 ,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 ,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④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 ,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 ,所以王粲去投奔他。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 ,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 ,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 ,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赏析:
“七哀 ”,《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 ,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 ,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 。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 、怒、哀、乐 、爱、恶、欲之殊 ,今而哀戚太甚,喜 、怒、乐、爱、恶 、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 ,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 ,就分为七解。 ”(《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 ,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 ,故称长安为西京 。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 ,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 。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 ,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 。“复 ”,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 ,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 ,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 。“中国” ,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 ,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 ,故称荆蛮 。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 ,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 ,所以去投靠他 。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 ,还有“朋友”;“相追攀 ”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 。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 ,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 ,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 。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 ” ,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 ”,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 。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 ,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鲜明而生动 ,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 ,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 。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 ,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 ,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 ,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 ,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 ,庶几用笔玲珑 。”(《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 ,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 。”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 ,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 ”(《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 ,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 。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 、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 ,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 ”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 ,思治也 。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 ,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 。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 ,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 ”(《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 ,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 ,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 ,豺虎方遘患 。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 ”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古诗简介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为第一首,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 。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翻译/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 ,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 ,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 ,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 ,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 、叹息起来 。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 ,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 ,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 。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 ,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
⑥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 ,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 ,抒发感慨 。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 。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 ,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 ,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 。当时他是十六岁。
赏析/鉴赏
这首诗中 ,“两京”六句写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和辞别亲友而执意去荆州的情景。“西京乱无象,豺虎相遘患 。 ”勾勒了当时长安兵乱的情景和不得不离开的形势。“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王粲原住洛阳 ,因董卓兵乱迁居长安,这时又因兵乱离长安,所以说“复弃” 。诗人从洛阳西迁长安 ,往事极其残忍凄惨。事隔两年,又在大乱中离开长安,情景更加可悲。“复弃 ”二字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哀思和回顾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诗人与亲友离别 ,他们悲伤,他们追着 、拉着,依依不舍。着墨不多 ,却把当时悲痛的离别场面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说亲戚,也是说朋友 ,“相追攀”,即“对我悲 ”,既是说朋友 ,也是说亲戚。
“出门”以下八句写诗人出长安城后目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当时中原地区遭受战祸洗劫后的惨酷景象的真实写照 。出门所见是白骨蔽野,目不忍睹 ,这是豺虎遘患的罪证。据史籍记载,当时吏民死于战乱者万余人,事后两二三年,关中全境“无复人迹 ”。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如果说“白骨蔽平原”是典型环境,那么接下六句写妇人弃子则是典型事件 ,作者极力烘托这一悲剧,一是有力地揭露了惨苦莫比的现实,更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活生生地再现了战乱年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绝望。而这一节也颇为后人激赏和模仿 。它是一种典型化的手法。吴淇说:“单举妇人弃子而言者,盖当乱之际,一切皆轻 ,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 。 ”这种“举重带轻”的手法对后世极有启发 ,杜甫《无家别》、《垂老别》,深受其影响。 [9]
最后六句写诗人因“所见”而感慨不已。”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 ”饥妇弃子使诗人目不忍睹,更是不堪其言 ,只能驱马离去。“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人登上霸陵高地,回首怅望长安。霸陵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墓 ,在长安东郊,是长安通往荆州的必经之路 。从旅程说,到了霸陵 ,离开长安较远,真的要和长安告别了。一股沉痛而依恋之情涌上心头。文帝是西汉的中兴君主,诗人到了霸陵时免不了要思念“文景之治” 。然而 ,对照长安眼前的惨状,像文帝那样的贤明君主在哪里呢?“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诗人感慨地说 ,现在我才深深地懂得了那《诗经·曹风·下泉》的作者对明王贤伯的思念了。哪里能得到贤明君主以兴太平呢?只有伤心哀叹,肝肠摧裂 。情感深沉炽烈哀怨伤悲。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幄悲惨的乱离图,表现了汉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关于“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幼柳]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exe.cn/zlan/202509-2244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幼柳”!
希望本篇文章《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