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现代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现代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 ,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 、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一) 物理学革命的扩展
现代物理学革命在产生了研究高速(接近光速)物理现象的相对论和研究微观现象的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理论之后,迅速向宏观 、宇观和微观的更深层次扩展,并向着大统一的方向推进。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统一场论都是现代物理学中十分活跃的学科 。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宇宙天体物理的探索到物质结构之谜的揭示,都取得了飞速发展。现代物理学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都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和技术革命 ,使人类进入到能源 、信息、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时代。
1.宇宙射线的新发现
1945年,宇宙射线正式成为宇宙线物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它使用无线电电子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宇宙天体所发射和反射电波的观测研究 ,来进一步揭露宇宙天体的奥秘 。1940年以前,人们对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射线开始有所认识。40年代末,发现混有氦 、碳、氮、铁等元素的宇宙射线在银河系内慢慢加速 ,推测这些能量很高的宇宙射线是超新星爆炸时的飞散物,它们是在银河磁场中加速的。人们观测到太阳磁暴后地球上宇宙射线增加,说明低能宇宙射线来自太阳 。英国鲍威尔 、意大利奥查林尼、巴西拉蒂斯等科学家观察到了宇宙射线的运动轨迹。60年代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灵敏度和高分辩率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日益增多,发现并研究了许多新颖奇特的宇宙射电辐射,如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 、脉冲星等。1963至1974年相继发现星际分子30多种 ,其中包括多种组成生命结构的有机分子,如羟基(OH)、水分子、氨分子(NH3) 、甲醛分子(CH2O)、甲酸分子(HCOOH)等,为探索生命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些新成果 ,为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和基本粒子这三大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促进了诸如X射线天文学、红外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等许多新学科的产生 ,使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而打破了对浩瀚宇宙的狭小视野,由原来的几十亿光年一下子扩展到100亿光年、150亿光年甚至更远 ,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无限的宇宙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明。
2.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粒子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微观物质的性质、结构 、基本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进入到新的阶级。
1932年以前 ,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已经历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结构两个阶级 。
30年代后期发现了μ子,50年代发现中微子。电子、μ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统称为轻子。40年代末50年代初,陆续发现了一批质量超过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 ,称为超子 。如∧超子 、∑超子、Ξ超子,又称为重子。40年代末还发现一类质量介于重子和轻子之间的介子,如π介子、K介子等。60年代前期 ,小型高能加速器的建成又发现了200多种寿命极短的共振态粒子,平均寿命只有10-24~10-23秒,它们都是强子。1974年 ,丁肇中和美国物理学家里赫特几乎同时发现质量比质子重3倍多,而寿命比普通介子长约1000倍的新介子,后来合称为J/ψ粒子 ,至今,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有300多种 。根据它们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普通粒子 、奇异粒子、共振粒子和新粒子。各种基本粒子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遵循一定的对称性和守恒定律 ,可以相互转化。这些基本粒子的发现,把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推进到第三个阶段 。
基本粒子是不是物质微观结构的最后一个层次?“基本”粒子能否再分?近20年来不少物理实验说明基本粒子有其内在结构,基本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人们曾先后提出多种关于重子和介子内部结构的模型。主要有:1949年的费米-杨振宁模型,1956年日本的坂田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说明一些情况 ,但是在系统地解释重子的性质方面遇到了困难。1964年盖尔曼等人分析了重子和介子的对称性质,提出了“夸克(Quark)模型”。他们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夸克(u、d 、s)和反夸克(ū、d、S ) 。这一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重子和介子的性质,预言Ω一超子的存在。1970年格拉肖等人又提出第4种夸克-粲夸克(c、)。1977年莱德曼发现一种比质子重10倍的中性介子γ ,是由第5种夸克-底夸克(b 、)所组成 。为了形象和方便,人们又从量子规范理论来描述,把u、d、s 、c、b称为5种味夸克 ,每种味又分红、黄 、蓝三“色 ”。“色”和“味”都代表不同的量子态。这样,正、反夸克的数目就成了30种。
与夸克理论的提出差不多同时,1965年中国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提出“层子模型” ,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重子和介子的衰变和转化现象 。认为重子、介子都是由更为基本的层子 、反层子所组成,重子、介子的相互作用归结为它们内部的层子的相互作用。还提出组成重子、介子的层子的波函数,并假定量子场论对层子也适用。这一模型对重子 、介子的各种相互作用 ,特别对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衰变,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提出了一些预言,其中绝大部分计算和预言同当时实验结果相吻合 。夸克模型和层子模型的提出 ,标志对微观物质结构认识的第四阶段的到来。可是,夸克(或层子)曾长时间没有获得实验上的支持,出现了所谓“夸克禁闭 ”现象。70年代 ,丁肇中等科学家在实验室发现了胶子存在的迹象,为夸克层次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明 。1994年4月26日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科学家们已发现了在物质理论中迄今尚未找到的亚原子结构单元—顶夸克的证据。他们用质子与反质子对撞的独特方式,找到的“顶夸克”约174GeV ,质量是质子的180多倍。粒子物理学使人类的认识已深入到亚原子(或亚原子核)阶段,了解到物质构成的单元已小到夸克和轻子,其尺度都小于10-17 cm ,认识的尺度缩小到原子的十亿分之一 。
在基本粒子领域中,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和量子色动力学的建立,极大地简化了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描述。但人们希望求得把所有已知的基本相互作用都包括进来的理论 ,即所谓大统一理论和超大统一理论。这一理论既能说明各种力的区别,又能揭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 。近年来已取得一些进展。如1961年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首先提出电、弱相互作用统一的模型。1967、1968年,美物理学家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萨拉姆独立地在量子规范理论基础上把这一模型发展完善后统称为GWS理论,已得到实验的支持。现在人们正在进一步探讨三种相互作用甚至四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根据大统一理论 ,在低能量下,强 、弱、电作用分别满足SUc(3)和SU(2) ×U(1对称性;当能量高到1014~1016GeV时,强、弱 、电三种作用统一为一种相互作用 ,满足统一的SU(5)的对称性。目前正在孕育着的物理学上的超弦论。超弦的尺度比基本粒子还小1019,而且所用的时空是10维的 。如果这一理论一旦建立,就能把目前发现的一百多种基本粒子统一起来 ,还能把强力、弱力、电磁力 、引力这四种基本作用力统一起来。(中国科协学会工作部编。《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学术研讨会简报》第1期,1994年4月28日)
3.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
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凝聚态(主要是液体和固体)的物理性质、结构及其内部规律的学科 。对物质凝聚态的研究发现,固态有晶态和非晶态之分;液态有液晶和非晶液态之分。固体的非晶态和液晶具有许多优异特性。由于几乎一切材料都是凝聚态 ,因而对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945年以后,固体物理学进入一个新阶段。固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是结晶问题、超低温问题和磁性问题。由于电子显微镜 、电子衍射、中子衍射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不完整晶体 ,进行各种晶体缺陷(诸如空位、杂质原子和位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而这些同很多工业领域关系密切 。1957年,J·巴丁 、J·施里佛、L·库波三个人共同发表了超导电性的量子力学微观理论,即有名的BCS理论。同时前苏联柏哥留包夫用不同方法成功地说明了超导现象。1986年以来 ,瑞士的G·贝德诺兹和A·缪勒发现了更有前途的氧化物超导体:超导转变温度在40K左右的陶瓷化合物—镧钡铜氧化物系列。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朱经武和中国物理学家赵忠贤等在寻找更高转变温度材料方面有突出贡献,1988年发现了转变温度高于90K的钇钡铜氧化物系列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无序固态材料 ,如无序合金、非晶材料、陶瓷材料等;也注意研究缺陷态 、杂质态、表面态、界面态的性质。这些研究已深入到量子层次,已导致无序固态物理学的产生。总之,凝聚态物理学的每一步发展 ,都在不断深化人们对物质客体的有序结构和无序结构以及各种材料理化性质的认识,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极大地推动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
4. 量子化学的产生
应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分子的微观结构的量子化学 ,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原子 、分子和晶体的电子结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及相互反应 ,以及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相互关系等。自1927年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氢分子获得成功以来,量子化学发展极其迅速,使化学也由经验性科学转化为一门理论科学 。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各种计算方法 ,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一些边缘学科,如量子生物化学、量子药物化学,表面量子化学和固体量子化学等。
(二) 现代宇宙学的发展
现代宇宙学的任务是探索比星系更高的宇宙层次 ,研究目前观测所及的大尺度宇宙的时空特性、物质及其运动规律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宇宙理论。主要有: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 、稳恒态宇宙学、膨胀宇宙模型、物质—反物质宇宙模型 、大爆炸宇宙学和暴胀宇宙论。静态宇宙模型已被天文观测所否定 。稳恒态宇宙学未被广泛接受。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根据河外星系都有谱线红移现象,提出大尺度空间随时间膨胀的概念。1929年美国哈勃和英国爱丁顿提出膨胀宇宙的假说。40年代末美国伽莫夫根据太阳能源是来自热核反应的发现 ,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说,认为宇宙是约在100亿年前由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并于1954年预言,大爆炸以后存在“宇宙灰烬 ” ,它产生弥漫于整个空间的、相应于绝对温度5度的辐射。1965年,美国A·桑德奇提出,宇宙以大约820亿年为一周期进行脉动(膨胀和收缩)。大爆炸宇宙学由于得到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 、氦元素的丰度、3K微波背景辐射三个重要观测事实的支持 ,使它成为公认的标准模型 。但是在说明宇宙年龄小于一秒时,却碰到了诸如视界问题、空间平直性问题,均匀性(因果性)问题、平度(能量密度)总是重子不对称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等无法克服的困难,于是导致了暴胀宇宙论的产生。
1980年以来 ,曾先后建立了多个宇宙暴胀模型,其中有影响的是3个。第一个是美国A·古斯于1980年提出的,并于1981年发表了《暴胀宇宙:对视界和平直问题的可能解》一文 。第二个是1981年底 ,前苏联的A·林德 、美国的P·斯坦哈特与A·奥尔布雷特分别独立提出的。第三个是由林德等发展的,被称为混沌暴胀模型。暴胀宇宙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往宇宙理论中有价值的成果 。它认为:在宇宙演化的极早期,当宇宙发生大爆炸以前 ,宇宙年龄处于10-30秒的瞬息中,经历了一个按指数规律急剧膨胀阶段(暴胀阶段),以致它在极短的时间内膨胀了1050倍 ,完成了从对称的假真空自发破缺转化为大量的如夸克、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的玻色子等基本粒子。暴胀宇宙论还认为在我们所在的宇宙之外还存在有许许多多与我们所在宇宙不同的宇宙,有人算出多达1050个。由于暴胀宇宙论建立在粒子物理学等最新成就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提出新概念和新方法 ,不断解决各种难题,因而受到广大科学家的关注 。暴胀模型在哲学上也带来一些新的内容,如关于宇宙的无限性问题。它从科学上把宇宙大大地扩大了,为宇宙的无限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在已知的物质形式之外还有新的物质形式存在 ,即设想在粒子之前还有其他物质形式存在,因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关于物质的认识。
现代宇宙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正处于百家争鸣的进期 ,提出的模型很多,有的已被否定,有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但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与发展 。
(三) 生命科学的革命
20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渗透,各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的运用 ,生命科学的发展更为深入和迅速。一方面在微观领域的分子水平上产生的分子生物学,进一步证实生物界的统一和联系,实现了生物学上的又一次大综合;另一方面 ,在宏观、群体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环境保护 、生物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生命科学还向人类自身的大脑进军,使脑科学获得迅速发展 。
1.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的科学。主要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其中包括对各种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肌肉收缩、神经兴奋和遗传特征传递等的研究,并深入到分子水平对它们进行物理 、化学分析。目前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发展的主流,它所取得的成果,已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某些重要的应用 ,为工农业及医药事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生物学中的一次伟大革命。60年代又搞清了核酸、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同时揭示了遗传密码和核酸信息控制蛋白质特异结构的合成机制 ,由此建立了生物遗传变异的信息概念。这表明从病毒 、细菌、动植物到人类都具有一套共同的遗传密码、共同的信息符号 。50年代“中心法则”的提出,70年代逆转录酶的发现,以及重组DNA技术的建立 ,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这些成就,不仅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复杂的基因调节控制提供重要手段,而且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技术科学领域——遗传工程 ,它已为人类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与创造新物种开辟了新途径。
本世纪50年代,随着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结构测定方法的进展,人们发现只要把不同种属生物体内起相同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的结构进行比较 ,根据蛋白质或核酸在结构上差异的程度,就可以确定不同种属的生物在亲缘关系上的远近 。亲缘关系越近的种属,其蛋白质或核酸的结构越相似;反之 ,其差异越大。据此,能得到反映生物进化的谱系。蛋白质分子细胞色素C在各种呼吸氧气的物种细胞中均能找到。分析它就能知道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 。目前已对100多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借助计算机测定出平均700万年改变一个氨基酸残基。据此可以分析判断 ,较高等的生物大约在25亿万年前同细菌分离。同样,大约在15亿年前植物和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大约在10亿年前昆虫和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对100多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化学结构进行比较后,已画出了部分生物种属的进化谱系。运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要比过去依靠形态和解剖上的差异来确定有着更大的优越性 。它不仅使得形态结构上非常简单的微生物的进化有了判断的依据,而且更能反映出生命活动的本质,更为精确地推算出物种趋异的时间。
2. 脑科学的进展
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主要有:(1)发现与某种思维活动相应的大脑区域 ,利用正电子层析摄影手段发现:人们辩别音符时用左脑,而在记住乐曲时多半用右脑;(2)脑电波与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从电波分析思维的内容;(3发现大脑内影响思维的生化物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黑素细胞激素能对思维产生重要影响;(4)对裂脑人的研究 ,发现大脑两个半球的分工,左半球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 、空间定位、图象识别、色彩欣赏等 。还发现了裂脑科学的这些成就 ,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思维互补说等。这些新成就和新观点,对工人智能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四)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系统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 ,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 、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工程等应用学科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它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 ,与以往的结构科学(以研究“事物”为中心)、演化科学(以研究“过程 ”为中心)不同。它涉及许多学科研究对象中某些共同的方面 。系统论 、信息论、控制论就是把不同对象的共同方面,如系统、组织 、信息、控制、调节 、反馈等性质和机理抽取出来,用统一的、精确的科学概念和方法来描述,并力求用现代的数学工具来处理。所以 ,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 、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富有成效的、现代化的“新工具” 。
1.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在人类思想史上,早已有关于系统的观念。古希腊思想家已提出“秩序” 、“组织 ”、“整体”、“部分”等概念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把事物看成相生相克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有关于系统的深刻思想。但作为研究各种系统一般原则的系统论则是于本世纪20~30年代 ,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冲击下,科学家们已不能容忍用那种孤立 、静止,片面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世界 ,尤其是机械论和活力论已严重阻碍生物学的发展 。于是,贝塔朗菲和一些科学家在20年代中期提出了机体论,创立了机体系统论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把协调、秩序和目的性等概念和数学模型应用于有机体的研究,主张把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用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现象的本质 ,从而解释以往机械论所无法解释的生命现象。贝塔朗菲机体论的基本思想是:(1)整体观点;(2)动态结构与能动观点;(3)组织等级性观点。这些基本思想已包含了贝塔朗菲后来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1932年~1937年他先后发表了《理论生物学》、《现代发展理论》 、《关于一般系统论》等著作,对系统概念、整体性、集中性 、终极性以及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等都作了深刻论述,从而奠定了现代系统论的基础。
信息论是本世纪40年代在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储存 、传递、计量、处理和利用等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世纪30年代以前 ,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能量方面,如新的动力机、工具机的出现。其实质是人的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延长,是人的体力劳动的解放 。本世纪30年代以后 ,科学技术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方面,表现在信息的传递 、储存、加工、处理等技术和通信 、控制机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思维器官的伸展 ,是人的脑力劳动的解放。
1924年美国奈奎斯特和德国居普夫、缪勒等人发现电信号的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度成比例关系,从而最早提出了信息问题 。1928年,哈特莱发表《信息传输》 ,首先提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信息量,而代码、符号这类消息是信息的具体方式。他还提出了信息定量问题,认为可以用消息出现概率的对数来度量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如从S个符号中选出N个符号组成一组消息 。则共有SN个可能性。其信息量为H = N logS。这一理论是现代信息理论的起源 ,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与通信技术有关的新技术陆续出现,如雷达 、无线电通讯、电子计算机、脉冲技术等,为信息论的建立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 ,作为信息论数学基础的概率论也得到飞速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论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 。1948年申农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把物理学中的数学统计方法用于通讯领域 ,提出了作为负熵的信息公式 、信息量概念,给出了信息的定义,为现代信息理论奠定了基础。从此 ,信息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出现。但是,这时的信息论还主要限于通讯理论。随着信息论渗透到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信息论的含义越来越广泛 。40多年来 ,信息论与系统论 、控制论交织在一起获得迅速发展,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信息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1)信息论,探讨信息的质、量、传输等问题 ,这是理论基础;(2)计算机科学,研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自动机械;(3)情报学,主要研究信息的记录、储存和检索,研究信息储存密度 、速度等。
控制论也是本世纪40年代未在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国数学家维纳被认为是现代控制论和信息科学的创立者。申农是他的学生 ,在创立信息论过程中曾得到他的帮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从事防空火力装置的设计工作,需要使用自动机器控制高炮瞄准 。于是维纳将数学工具应用于火炮控制系统 ,处理飞行轨迹的时间序列,提出了一套预测飞机将要飞到的位置,使火炮准确击中的最优办法。而火炮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控制装置的误差反馈回来作为修正下一步控制的依据。维纳从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那里了解到人的神经系统与火炮控制系统有相似之处 ,都有反馈不足和过度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 。于是开始找到了人、动物与机器在控制、通讯方面的共同点。1943年维纳与罗森勃吕特合作发表《行为 、目的和目的论》一文,论证了目的性就是负反馈活动。1948年 ,维纳所著的《控制论》一书出版,它标志着控制论的正式建立 。1950年,维纳发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 ,对控制论作了更广泛通俗的阐述。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被应用于各个具体科学领域,研究对象从人和机器扩展到环境、生态、社会 、军事、经济等许多部门,使控制论向应用科学方面迅速发展。其分支学科主要有:(1)工程控制论;(2)生物控制论;(3)社会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4)大系统理论;(5)人工智能 ,即智能模拟。
2.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了一股研究现代系统理论的热潮,相继出现了各种新的系统理论 ,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 、费根鲍姆等的混沌理论、爱根的超循环理论、米勒的生命系统理论 。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理论生物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理论物理与生物学 ”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法解释生物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引起了普利高津的广义热力学派的兴趣 。从1946年到1967年整整20年中,普利高津学派把物理系统或生物系统的有序结构形成的条件当作一个新方向展开理论探索 ,并把重点放在新结构的产生是否与平衡中心的距离有关这一问题上。1969年,他们终于发现:一个开放系统在从平衡态到近平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系统内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 ,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有序结构。这种新的有序状态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且不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被破坏,因而称为耗散结构 。这种耗散结构能够产生自组织现象 ,所以耗散结构理论也叫“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解决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的问题,对于处理可逆与不可逆 、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整体与局部 、决定论与随机性等关系提出了良好的思考方法,从而把一般系统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于1970年创立的 。它以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 ,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类比,对各类系统中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它是耗散结构理论的突破与推广 ,也是一门关于自组织的理论。它进一步指出了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 。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只讨论了远离平衡态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而协同学除了分析系统的“协同作用”外 ,进一步解决了近平衡态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协同学开始只限于研究一个非平衡开放系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有序问题。1978年,哈肯在《协同学:最新趋势与发展》一文中将协同学的内容扩展到功能有序 。1979年,哈肯又注意到混沌现象的重要性 ,认为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不仅可以从无序到有序,而且也可以从有序到混沌(指由决定性方程所描述的不规则运动)。这一发现使协同学进入到一个新阶段。1981年,哈肯在《20世纪80年代的物理思想》一文指出,在宇宙中也呈现有序结构 。这些说明 ,无论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只要是开放系统,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非平衡的有序结构 ,都可以成为协同学的研究内容。
1. 古代物理学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物理学还处于前科学的萌芽阶段 ,严格的说还不能称其为“学” 。物理知识一方面包含在哲学中,如希腊的自然哲学,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技术中 ,如中国古代的科技。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 、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 、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社会功能不明显。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对于西方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古希腊-罗马阶段和中世纪阶段 。〖1〗古希腊-罗马阶段(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纪)。主要有古希腊的原子论、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的力学、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的天文学等。〖2〗中世纪阶段(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主要有勒·哈增(AL-Hazen,约965-1038)的光学 、冲力说等。
2. 近代物理学时期
(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物理学与哲学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迅速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经典物理学科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方法;在知识水平上产生了比较系统和严密科学理论与实验;在内容上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经典物理学科学体系;在发展速度上十分迅速,社会功能明显,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1〗草创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爆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 ,牛顿力学诞生 。〖2〗消化和渐进阶段(18世纪)。建立了分析力学,光学、热学和静电学也取得较大的发展。〖3〗鼎盛阶段(19世纪) 。相继建立了波动光学 、热力学与分子运动论、电磁学,使经典物理学体系臻于完善。
3. 现代物理学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19世纪末至今 ,是现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取得革命性发展时期。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得到巨大的拓展,实验手段与设备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理论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 。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更加依赖大规模的实验、高度抽象的理性思维和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在认识领域上拓展到微观(10-13)与宇观(200亿光年)和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新领域 ,变革了人类对物质 、运动、时空、因果律的认识;在发展速度上非常迅猛,社会功能十分显著,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又可大致地分为两个阶段。〖1〗革命与奠基阶段(1895年至1927年) 。建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2〗飞速发展阶段(1927年至今)产生了量子场论 、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 、现代宇宙学、现代物理技术等分支学科。
关于“现代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梦丝]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exe.cn/zlan/202509-2246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梦丝”!
希望本篇文章《现代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现代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现代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现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