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

网上有关“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佛教为中国...

网上有关“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也就是带来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重大变化。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体诗和俗文学(包括说唱文学 、通俗小说、戏曲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内容方面 ,主张就人生而观其无常苦空,就宇宙而知其变转幻化,从而为文人开拓了新的意境及超现实的想像力 ,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 佛教翻译文学的形成

从汉末到西晋 ,安世高、支娄迦谶 、竺法护等人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佛经,“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宋高僧传·安世高传》)东晋以来 ,佛经翻译家逐渐创造了一种融冶华梵的新体裁——翻译文学,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新的园地。如姚秦时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译文宏丽优美 ,语意显明晓畅,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常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 ,对文学界影响很大。佛陀跋陀罗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澜壮阔,宏伟瑰奇 。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经》 ,传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是一部韵文形式的传记文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佛所行赞经》这两部佛经的文学色彩极为浓厚,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小。中国汉魏以来 ,散文和韵文日益走上骈俪的道路 ,此时的佛经翻译家以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译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 ,这种新文体对改变当时中国文学的文体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发展 。

佛教经典重视形式上的布局和结构,如《佛所行赞经》 、《佛本行经》、《普曜经》等是佛教长篇故事 ,内容丰富,情节感人,人物构思缜密 ,对后来的长篇故事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须赖经》等是小说体作品,《维摩诘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体 、半戏剧体的作品,这些形式 、体裁在中国唐代以前基本上是没有的。上述佛典的译出 ,对于后代弹词、平话、小说 、戏曲的产生和繁荣,有着启迪、鼓舞和推动的作用.

佛教经典在宣讲教义之时,常使用通俗易懂的譬喻体 ,即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有关宇宙人生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如南齐求那毗地所译出《百喻经》二卷,列举譬喻故事98条,就是一部文笔朴素、情景感人的文学作品 。当年鲁迅先生曾把它当作中国思想史上的资料进行研究 ,从中吸收有益的成份,并捐款刻印,广泛流通。从文学史上看 ,譬喻体文学的译出,对我国后世的寓言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 佛教推动音韵学和律体诗及诗歌的产生和发展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十分巨大,如伴随着佛教而传入的印度声明论 ,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中国古代也注重诗歌的音节及声律的探讨,魏李登就曾作过韵书《声类》(已佚) ,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音韵学规则。晋宋以来,居住在建康的一批善声水门和审音文交,曾在一起研究过音韵学。齐梁时代文学家沈约 、王融和周颙等文士 ,在佛教《涅槃经》等梵声学的影响下 ,把字音的声调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词的格律 。沈约等人发明声律论,既吸取了我国古代音韵学研究的成果 ,同时也直接受到了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沈约所撰《四声谱》(已佚)提出八病之说,强调作诗应避开八种音律上的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 、鹤膝、大韵、小韵 、旁纽、正纽等有违格律的过失。沈约一派诗人创伤的诗歌 ,体裁短小,十分重视声律,史称“永明体” 。“永明体 ”标示着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 ,使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格律和音节的美学化,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

中国诗坛在魏代中期以来,玄学思想成为诗歌的主旋律 ,即所谓的“玄言诗 ”。在东晋时代,佛教般若学广泛流传,大乘空宗的一切皆空而无所得的思潮给当时诗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佛教学者就在玄言诗的土壤里 ,诗词意境里注入般若空宗的理念 ,形成了一种优游自得、寂静恬适的诗境 。如东晋佛教般若学者支道林就是当时最杰出的佛教诗人。支道林不仅娴熟佛学,还精通老庄哲学,所以他的诗结合老庄思想 ,文采冲逸,才藻新奇,极得文人的赞赏。当时著名玄言诗人孙绰 、许询 、王羲之等人都跟支道林交游 ,一起探求玄理,并深受其影响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谢灵运也对佛这有精湛的研究,还曾和慧观法师一起担任过《大般涅槃经》的润文。他善于刻画自然山水景物 ,意境悠远而空灵,对于山水诗的盛行起了重要的作用。早期除以佛理入诗之外,还有专以诗文吟唱佛理的 ,如支道林的《咏怀诗》、王齐之的《念佛三昧诗》、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和《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 、谢灵运的《净土咏》、梁武帝萧衍的《净业赋》等等,对后来的诗歌都有很大的影响 。

唐代禅宗的兴起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密切关系,禅和诗都注重内在的体验 ,重视象喻和启发 ,追求言外之意趣。禅宗对这种宗教实践和诗歌创作实践提供了相互沟通的的桥梁。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谈禅、参禅,以诗文表达心中的悟境就形成了禅趣禅理盎然的禅诗 ,而禅师也和诗人相互酬唱,以诗来表达人生的理想和证悟的境界,从而表现浓郁的诗词禅学化 ,为唐代诗歌创作打开了新的一页 。任运自然的禅宗思想给诗歌的内容以强烈的刺激,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多姿多彩。如唐代的王维不仅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居士 ,他还是唐代著名的画家 、诗人,兼通音乐,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 ,号为“诗佛”。王维的诗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和王维同一类型的诗人如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等 ,他们的诗歌都引证佛典 ,意境深远而典雅,佛理与情景交融。唐代还有以俗语表述佛理禅机的,如王梵志、寒山子、拾得等人。这些人的诗歌以平实质朴 、浅显易懂的语言 ,但意境上寻求超越世俗的生活,禅趣横溢 。其中寒山诗深受白居易、王安石等人的推崇,影响久远 。

宋代是禅宗隆盛时期 ,一些文人也以奉佛参禅,与名僧交游为时尚,如苏轼、王安石 、黄庭坚 、陆游、杨万里等人 ,多以佛理入诗,甚至取材于禅宗语录,这种以诗歌风格 ,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

(三)佛教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 、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佛教对于说唱文学和小说的影响,比对诗歌的影响还要显著。自南北朝以来 ,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 ,开始推行经文的“转读”、“梵呗 ”的歌唱和“唱导 ”三种宣传教义的方式 。由于诵读 、讲说、歌唱、赞叹等形式多样化,说唱结合不仅开佛教俗唱的风气,而且有变文之作 ,继之有宝卷 、弹词、鼓词等文学艺术出现。

佛教经典中的颂文称为“偈颂”,是可以用来咏唱的,但在转梵为汉后 ,因限于字义音韵等原因而不能歌唱了。于是有人用印度的声律学制成曲调来歌唱汉文偈颂,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梵呗” 。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让艰涩的语言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俗语 ,由经师来担任佛经的转读和梵呗,使佛教生活化、艺术化,同时又影响了中国俗文学的发展。

唱导也是重要的佛教通俗化的重要形式 ,本来和经师不同,不是以讽咏佛经为主,而是以歌唱缘事为主。梁陈之际 ,经师和唱导便合流了 。中唐以后 ,由于民间的口语有了转变,讽咏佛经一般人已经难以听懂了,于是又将经文译成唐代俗语 ,这就是“变文 ”了。变文是佛教影响中国通俗文学的肇始。凡将佛陀的本生故事绘成彩画,称为“变现”,后来发展为说唱佛经故事 ,这种唱出的文词,称为“变文” 。唐代流行一种叫做“转变 ”的说唱艺术,“转”是说唱 ,“变”是变易文体。表演者一边展示佛教故事图像,一边说唱故事。转变时使用的图像称“变相 ”,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 。变文的起源 ,与佛教经典文体和六朝时代佛教通俗化有直接关系 。寺院僧侣为了采取通俗化的传教方式,经常举行以变文为话本的通俗说唱,这就是“俗讲”。俗讲由两人主持 ,先由引导者“都讲 ”高唱一段经文 ,随后由俗讲法师加以详细解说。这种吸取中国民间说唱的特色增加佛教故事化的成分,采用韵文散文结合 、有说有唱的新形式演唱经文,达到了吸引听众 ,开导人心的作用 。这种有唱有说、诗文合体的艺术形式,开我国说唱文学的先河。变文吸取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记叙曲折 ,情节生动,故事性强,文字通俗明快 ,韵散结合,为大从所喜爱,不仅保存了大量古代长期流传的传说故事和流行口语 ,而且开创了一代较为自由的新文风。

变文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但不能登大雅之堂 。北宋真宗赵恒明令禁止变文流行,佛教寺院里讲唱变文之风因此而消亡。然而 ,继变文之后 ,由变文演变而成的以唱为主的宝卷,受变文影响而成的弹词、鼓词 、诸宫调及以讲为主的讲史 、小说的话本相继形成/

宝卷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 ,间以散文 。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赏善罚恶思想。如现存的《香山宝卷》,传为北宋普明禅师的作品。还有《鱼篮宝卷》、《目连三世宝卷》等 ,都是宣扬佛教故事的 。受到佛教宝卷的影响,明清以来逐渐也流行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宝卷,使宝卷发展成为一种曲艺。弹词形成于元代 ,盛行于明清时期。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采取有说有唱的形式 。乐器多数以三弦 、琵琶等乐器伴奏 。鼓词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北方,而弹词则盛行于南方。诸宫调起源于北宋 ,流行于宋、金、元时代,讲唱结合,以唱为主 ,唱的音调运用当时流行的曲调改编而成。诸宫调以不同的宫调演唱数以万言的长篇故事 ,杂以说白,直接影响了元杂剧的形成.

(四) 佛教为古典小说和戏曲提供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中国先秦小说不受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以为是“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不能登大雅之堂 。从六朝开始出现志怪小说,唐代有传奇讲史 ,宋人有话本小说,无明以来有章回小说,小说逐渐才自成一派 ,登上文学的殿堂,甚至与诗歌分庭搞礼。小说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它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我国古代一些小说在体裁结构 、故事来源、艺术构思和思想倾向等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

唐代佛教僧侣创造的变文是用俗讲的方式来说唱佛经,俗讲影响了唐人的“说话”。“说话 ”即运用通俗的语言演讲故事 ,是一种说唱艺术。宋代又演变为“说话人 ”在说书场演讲故事 。“说话”的故事底本为“话本” ,“话本 ”分为“讲史”和“小说”两类。前者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后者多半为白话短篇。如宋人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共十七章,缺首章,是叙述唐三藏玄奘和猴行者西天取经的故事 。其为长篇章回小说的雏型 ,由话本小说进一步发展为章回小说,分回标目,故事连接 ,段落整齐,成为明清时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发展和形式。

佛教对我国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提供故事来源 ,启发艺术构思。我国上古文学作品注意“辞达 ”,风格质朴,不利于小说的创伤和发展 。而佛教典籍则广取譬喻 ,以寓言、故事来说明教义 ,往往把佛理融化在华丽奇妙的文艺形式里,取得形象教化的成效 。佛教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打破中国小说的博物 、逸闻、笑话等传统题材的束缚 ,为小说创作打开文阔的天地。六朝时佛道盛行,形成了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从而产生了许多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 、颜之推的《冤魂志》、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还有如王琰的《冥祥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是专门宣扬佛教善恶报应及轮回思想的作品.

佛教经论中的故事情节丰富了中国小说的思想和内容。如鲁迅先生就认为六朝人志怪思想的发达得益于印度佛教的输入,他还根据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说法 ,指出阳羡鹅笼书生的故事实际上是吸取三国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十八条中“壶中人”的故事演化而成的。

再如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玄奘大师印度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 、杂剧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浪漫主义神魔故事小说 。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起源于著名的佛教传记《玄奘法师传》和佛教游记《大唐西域记》 ,并结合《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求学经历,描写了唐僧西去经历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表现出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又如《封神演义》 ,是演述商末政治纷乱和周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书中叙述的三十六路伐西歧 ,也同样受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和《降魔变文》的启示 。书中不少佛仙斗法的描写,其中许多人物直接取材于佛典。如哪吒的原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那吒”,是一个佛教护法神.

佛教哲学也影响到古典小说的创作。如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描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其开卷题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眼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表现出人生如幻的出世思想。《金瓶梅词话》描述了市侩的暴发户西门庆的荒*无耻形象,并以他的一生起落 ,现象地说明了欲海无厌的可悲下场 。如小说《红楼梦》,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很大,对命运和人生都有深刻的反省.

我国元代杂剧表演形式出现后 ,才有结合乐歌 、舞蹈、科白的正式戏剧 。元杂剧不仅取材于传奇和小说,有的还直接引入佛教故事。元杂剧分为12科,其中“神头鬼面”就包括佛教的题材。如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都很著名 。明代杂剧《观世音修行香山记》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 ,也都是戏曲中深受佛教影响的明显例证。

(五) 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佛教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 ,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佛教提倡的思辨方法、直觉方法,与文学创作的理论思维有许多默契之处;佛教重视超脱客观环境的牵累,追求清净的精神境界 ,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认识,也有某种相通之处 。因此,佛教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佛教提倡以神秘的直觉来证悟最高的真理 ,因为最高的真如是文字语言不足以表达,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难以把握本体的世界的。那么如何去真切地了知实相的世界呢?佛教提出顿悟说 。即真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 ,证悟真如之理,与理冥符,没有分别之心 ,也不用渐次的进程,在生活的当下悟入真如境。直觉的审美观就影响到一些诗人的文学理论思想,如南朝梁代的刘勰 ,曾依止僧祐大师学习十余年 ,并帮助僧祐编著《出三藏记集》十五卷。他所撰著名的文学批评典籍《文心雕龙》十卷,与钟嵘的《诗品》并称中国文学批评典籍的双璧,书中多取佛教条目 ,以建立文章轨则,又会通梵华音义,以诠释他的文艺思想 。《坛经》认为“迷来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众生对本性由迷到悟的转变在一念相应,觉悟到本性就是佛 ,一刹那之间完成。在佛教言语道断说和顿悟说的影响下,唐代诗僧皎然作《诗式》,专门讨论诗歌的体制和方法。文中极为赞赏他的远祖谢灵运的诗作“发皆造极 ” ,有“空王之助”,达到了诗人的最高境界 。唐末司空图(837—908)作《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继承和发展刘勰 、皎然的思想 ,提出“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作品形象特色,追求以意会而不可又言传的“韵外之致 ”、“昧外之旨 ”,即作品的弦外之音 ,把韵味和含蓄作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 。后来的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作《沧浪诗话》,运用佛教的顿悟之说,认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追求意在言外的深远意境,强调诗要有形象思维 ,要有审美判断,对文学理论有很大贡献。清代王士禛(1634—1711)作《带经堂诗话》,继承前人的文学批评理论 ,提出“神韵”说。“神韵的的特征是含蓄深远,意余言外,被认为是诗家三昧的一种重要艺术准则 。

除顿悟说、妙悟说和神韵说外 ,诗论界还有以佛教因明学论诗 ,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子(1619—1692)的“现量 ”说为代表。现量是对事物形象的直觉体验,指感性认识,因而诗歌也不宜凭空推敲 ,不能脱离现实的人生倾向。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著作,十分重视“境界”的理论 。境即指客观存在,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也就是“意境”。

佛教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禅宗。宋代以禅喻诗已经成为风气,诗禅之喻几乎成为流行的口头禅 。一些诗僧和文人纷纷以禅家的理论来论述诗词的创作 、欣赏和评论。 (六)佛教为中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 ,被引进了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新词汇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使汉语言的表现力更为灵活,为中国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佛教用语也逐渐变成了汉语系的日常用语 ,如世界、实际、如实和实相等 ,是佛教阐述本体论时的常用语,如相对 、万法、现象、事法等是描述佛教现象学的用语,如觉悟 、解脱 、涅槃、顿悟等 ,是指佛教通过修行达到的人格自由与解放境界,如众生、六道 、有情、无情等,是佛教的生命观 ,如净土、彼岸等,是佛教描述不再有世间烦恼的理想社会的用语,如知识 、唯心、比量等是佛教方法论用语 ,等等。源于佛教的语言如六根清净、拖泥带水 、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 、本地风光、唯我独尊、不可思议 、冷暧自知 、皆大欢喜、菩萨心肠、大千世界 、天龙八部、当头棒喝、现身说法 、借花献佛、呵佛骂祖、痴人说梦 、蒸沙成饭、泥牛入海、井中捞月 、功德无量、五体投地、丈六金身 、僧多粥少 、苦中作乐、“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上述种种佛教语言现象,随着佛教的通俗化弘扬,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词汇内容非常广泛 ,几乎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涉及到我们的政治、文化、经济 、哲学、文学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 ,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

苏轼的简介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 ,林栖见羽毛 。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 ,归心折大刀 。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 ,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

美人清江畔 ,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 ,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 ,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 ,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 渐看星潆失南箕 。

何人为校清凉力 ,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

露气入茅屋 ,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

凝光悠悠寒露坠 ,此时立在最高山 。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 ,礼空遥请真仙官 。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 ,他年此日应惆怅 。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 ,应费明河千斛水 。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 ,更许萤火争清寒 。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 ,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

明月易低人易散 ,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

南都从事莫羞贫 ,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 。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 ,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 ,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 ,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 、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

谁做冰壶浮世界 ,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 ,清歌咽 。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 ,归时说 。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 、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 。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 ,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

忍思忆。

这回望断 ,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

长相思

画鼓喧街 ,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 ,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

凤烛荧荧。那人家 、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 ,雅态轻盈 。

娇波艳冶 ,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 、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 ,年来减尽风情 。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 ,奈夜永 、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栊 。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

只应曾向前生里 ,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 。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 ,都在离人愁耳 。

天怎知 、当时一句 ,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 ,元来又是梦里 。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 ,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 ,夜凉如洗 。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龙偃蹇,观阙嵯峨 ,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 ,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 ,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

寄言俦侣 ,莫负广寒沈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 ,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

暑退九霄净 ,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 ,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 ,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 ,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 ,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 ,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求一篇关于 故都的秋 的翻译评论!!!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 ,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 ,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 。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 ,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 。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 ,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 ,密州 、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 ,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 ,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 、颍州、扬州知州 。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 ,由英州 、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 ,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 。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 ,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 ,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 、《吴中田妇叹》等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 。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 ,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 ,成一代之大观 。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 ,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 、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 ,顿挫排宕 。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 。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

摘要:对翻译标准的理解,往往是见仁见智的 。早在18 世纪末,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AlexanderTytler 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 (1) 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2) 译文的风格 、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 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严复在《天演论》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20 世纪30 年代,赵景深等主张以通顺流畅为第一,理由是“辞达而已矣”。70 年代末,刘重德提出了“信 、达 、切 ”的翻译原则 。综上所述,不论其侧重点如何,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信”和“达”为翻译之根本,也就是当今译界大多数人所赞同的“忠实、通顺 ”,即译文的语言既要准确地表达原文, “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又要通顺易懂, “力求其易解”,两者缺一不可。

关键字:翻译 ,标准,理解,结构 ,文化

简介:本文就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两种英译本进行比较。《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5 —1945) 的名篇之一 。它写于1934 年,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之际。尽管郁达夫是文学大家,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郁文中的词、句等的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表达方式难免有些差距,要确切理解并翻译好这篇文章确非易事。两位译者对中 、英两种语言都有很深的造诣,倘若按上述的翻译标准来衡量,则各有千秋,瑕瑜互见 。从整体上看,王椒升的译文(以下简称译文1) 除偶尔出现的失误外,语言流畅,给人以典雅、古色古香的感觉,是建立在对原文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佳译。张培基的译文(以下简称译文2) 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好,有不少佳译,也出现一些由于缺少推敲而产生的误译。现就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问题,将对这两种译本的译例进行分析与比较 。

一、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翻译时往往由于理解上的错误或不准确而影响了译文的忠实性,不能正确地传达原作的意义 、思想感情和风格。汉译英中,所谓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汉语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对句意和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 的了解与掌握 。现通过实例着重谈谈对词意、句子结构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问题。

(一) 词意。对词意的理解牵涉到很多问题 。在某些具体场合,有的普通词语会有特殊含义,词意不好掌握。

原文: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译文1 :The chirping of cicadas in autumn , feeble and lingering , is another specialty of North China.

译文2 : The sporadic feeble chirping of cicadas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stic of autumn in theNorth.

如何理解“特产”成了翻译本句的关键 。所谓“特产 ”是指“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用英语表达则是special local product ; speciality ; specialty。 但是,“特产”在这里是暗语,其内涵意义不是“产品 ”,理解作“特色”较为恰当。译文1把“特产”译成了specialty ,special product ,似因理解不当而出现的误译 。译文2 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二) 句子结构。英语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注重显性连接,注重句子的形式和完整 。汉语不像英语那样大量使用结构词(连词 、介词等) ,造句时少用或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顺序 。有时,汉语句与句之间乃至一句内部各成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并不明显,翻译时颇费斟酌。如:

原文: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而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译文1 :There is autumn also south of the Yangtze , of course. But there the grass and trees takemore time to wither , the air is moist and the sky is pale. There is frequent rain and less wind. [3 ] (P18)

译文2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 the air ismoist , the sky pallid ,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than windy. [4 ] (P1209)

从上下文来看,作者是在拿“江南的秋 ”和“故都的秋”作比,翻译原文中的三个形容词“慢”、“润 ”和“淡”时要考虑用比较级 。虽然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译文1 是忠于原文的, “草木凋得慢(the grass and trees take more time to wither) ”也译得极好,但与原文结构有距离。可能是理解上的原因,把形容词moist 和pale 前表示比较的more 省略了,其实,more 是不应该省的,否则,原文那种节奏紧凑、一气呵成的韵味全无。译文2也存在这种情况,并出现一些瑕疵 。

(三) 文化背景知识。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西方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如何透过一种语言去准确地理解并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成了译者需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原文: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译文1 :To begin with , there is the date-tree , which flourishes anywhere in the corners of houses ,against the walls , beside thatched huts , outside kitchen doors. [3 ] (P110)

译文2 :Take jujube trees for example. They grow everywhere ———around the corner of a house , atthe foot of a wall , by the side of a latrine or outside a kitchen door. [4 ] (P1211)

Eugene Nida 把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1) 生态文化; (2) 语言文化; (3) 宗教文化; (4) 物质文化; (5) 社会文化 。[ 8 ] (P191) 一种文化中最普通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有。例如,旧中国农村的“茅房 ”属于Nida 所说的物质文化,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不一定有。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传播到译语读者那里是不太容易的事 。两位译者似乎没有把“茅房 ”理解准确 。所谓“茅房”,乃“厕所”也。译文1 将“茅房 ”译成thatched huts 和huts ,不确切。

Hut 的意义是small roughly-built house or shelter[9 ] (P1611) ,具有不确定性,其确切意义取决于上下文 。译文2 也不确切,latrine 是communal lavatory , esp. in a camp , barracks , etc. [9 ] (P1704) 之意。在中国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靠着“正屋”搭建一个简易棚子,用作堆放杂物或充当厕所之类的“角色”。这类棚子的顶部往往用茅草或瓦片盖住,四周用栅栏或泥(砖) 墙围起来,郁达夫所处时代的“茅房 ”应是这样的 。“茅房”应译成a thatched outhouse ,因为outhouse 意为shedetc. , esp. adjoining main house 附属建筑,外屋[10 ] (P1720) 。那时的“茅房”本身就是“附属建筑,外屋 ”。在美语里,outhouse 有outside lavatory[9 ] (P1877) 之意 。

二 、“翻译有两关:一是理解关,二是表达关。合格的文学译品不仅要求译者对原文的内容有彻底的理解,而且要求译者善于表达,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思想,感情以至风格。”[11 ] 它体现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 “起伏照应,承接转换” 。

(一) 表达原意。林同济指出,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其排列的基本规律是时间顺序。这种顺序包括: (1) 实际动作发生的次序; (2) 逻辑推论上动作应有的因果次序 。如何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即把动词按一定的顺序予以安排妥贴,把原文的意义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是汉语动词翻译的一个难点 。

原文: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译文1 :Here in Beiping , suppose you are living amidst the cityps teeming millions in a ramshacklehouse that you have rented. On rising one early morning and seating yourself in the courtyard with a cupof strong tea before you , without even venturing out of doors you can see an azure sky high above , andhear homing pigeons whirring past under it . [3 ] (P. 8)

译文2 :Suppose you put up in a humble rented house inside the bustling imperial city , you can , ongetting up at dawn , sit in your courtyard sipping a cup of strong tea , leisurely watch the high azure skiesand listen to pigeons circling overhead. [4 ] (P. 209)

原文中至少有13 个动词。如果不断句,直接译成一个句子,难度较大,难以分清主次 。译文1 按照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作了巧妙安排,先把众多的分句断开为两部分,即从开头到“ 来住着 ”为第一部分。从“早晨起来”到“ 的飞声”为第二部分。然后把“即使不出门去罢 ”放在第二部分,这样做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符合原意,也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从语言角度讲,有两处表达很到位,即without even venturing out of doors (即使不出门) 、whirring past it (飞声) 。whirr 一词尤为形象,把驯鸽“呼呼呼 ”在头顶飞过的景象表达了出来,给人以动感和听觉感受。这样,既体现原意,又增强了可读性,这是译文2所不及的 。

(二) 语言流畅。流畅主要是指译文既要确切又要地道,使译语读者读起来觉得就像是用英语写作的一样,这是不容易达到的高标准。

原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译文1 :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specially clear , especially serene , especially pathetic in itscoolness. [3 ] (P. 7)

译文2 : In North China , however ,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 serene and melancholy. [4 ] (P. 209)

译文1 连续重复especially ,在句法结构上和原文中的三个“来”相一致,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in its coolness 这个短语用得好。译文1 表达确切,语言流畅。译文2很直白,缺少妙笔,

不如译文1 好 。

(三) 合乎逻辑 。一般来说,语言应与逻辑一致,但也应看到不同民族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习惯说法,有时一种语言的习惯在另一种语言里不但不存在,还可能被认为逻辑性不强。这就要求译者细致地分析这种差别,从而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原文: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

译文1 :The scholar-trees in North China are also an attraction that calls to mind the advent of autumn. [3 ] (P. 9)

译文2 :Locust trees in the North , as a decorative embellishment of nature , also associate us withautumn. [4 ] (P. 209)

如果侧重点在“秋来”,那么可以把“点缀 ”作虚化处理,可如译文1 所译。如果侧重点在“点缀”,则译文2 是合适的,但decorative 一词似应删去。

Peter Newmark 指出:用外国语翻译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就是搭配 。忠实不等于逐词逐句的死译,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语都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地译成另一种语言中的同义词语。即便如此, “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

(四) 连贯一致 。英语利用三大连句手段———逻辑纽带(logical connection) 、照应关系(referential ties) 和词汇纽带(lexical connectors) ,把单句连成篇章。汉语的连贯手段一般与此相类似,但是使用的习惯 、频率 、方式等与英语不尽相同。因此,汉译英时,要根据英语语言特点,依靠粘着手段(cohesion) 的运用,以实现篇章的连贯性(coherence) ,有序地表达篇章的内容 。

原文: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译文1 :At the end of the slanting bridge , silhouetted against its shadows after the rain , stand city idlers under the trees , pipe in mouth , in their thick unlined dress or lined coat of black cloth. And if theychance upon an acquaintance , something like the following dialogue might ensue , in a leisurely drawlpunctuated by a low sigh. [3 ] (P. 10)

译文2 :Some idle townsfolk , wearing lined or unlined clothing made of thick cloth , will come outpipe in mouth and , loitering under a tree by the end of a bridge , exchange leisurely conversation with acquaintances with a slight touch of regret at the passing of time. [4 ] (P. 210)

原文是个长句,包含若干分句,不太容易翻译。如果按照汉语的“意合 ”(parataxis) 结构,把每个分句都译成独立的英语句子,那么译出语必定松散,缺乏连贯性,重点不突出。译文1的做法好,采用“断句法”,即翻译时先在“ 树底下一立,”和“遇见熟人 ”之间断开,使之成为两部分,然后通过词汇纽带的作用使前后两个句子形成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 。前者增添了“And if they”,后者使用“When + 分词”结构,这样通过“形合 ”(hypotaxis) 的手段使前后两个句子取得连贯一致 。译文2 没有采用“断句法”,只用了一个句子,造成结构松散,连贯性不够,并且有误译的情况。

三、通过对《故都的秋》的三种译本译例的分析与比较,不难看出,三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过深入研究,是下了工夫的。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有的译出了具有较高水准的译文 。西谚云:Sometimes even the good Homer falls asleep,两种译本也出现一些误译。其实,出现误译是正常的,正如英国诗人Alexander Pope 所说:To err is human ; to forgive ,divine. 况且翻译是耗时、耗精力的活动。本文选出一些可能有瑕疵的实例来进行比较,只是通过此种方法来达到交流和学习的目的 。

要提高翻译水平,除打好语言基础外,还要端正态度。所谓端正态度,就是指翻译时多多推敲。“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鲁迅先生的严谨态度对我们从事翻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总之,理解是基础,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表达;而表达是关键,没有良好的表达,即使理解正确也无济于事,即达不到翻译的目的。语言是人类的专利,表达是语言的升华,而精彩的表达则是一个有志于翻译事业的人一生的追求,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

参考文献:

(1)王振平. 翻译标准和“信达雅 ”[J]. 外语教学, 2000,(01)

(2)章媛. 从“信达雅 ”看翻译的真谛[J]. 红河学院学报, 2004,(02)

(3)陈红娟.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两种译论的比较[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01)

(4)杨晓荣. 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04) .

(5)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02) .

(6)葛校琴. 译者主体的枷锁——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化[J]. 外语研究, 2002,(01) .

(7)李琳琳. 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A]. 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 2008 .

(8)贾洪伟. 英汉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多维思考[A]. 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 2005

(9)苏惠敏.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07) .

(10)马丹. 浅谈翻译之基本标准——忠实通顺[J]. 科技信息, 2009,(30)

(11)张宏超. 文学翻译标准诌议[J]. 语言与翻译, 1985,(01)

关于“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exe.cn/zshi/202507-9820.html

(27)

文章推荐

  • 朱毅的人物简历

    网上有关“朱毅的人物简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毅的人物简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996---2000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期间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2000---2004年以陕西省专业第一的成绩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20

    2025年07月26日
    32
  • 天津市韩国料理餐馆

    网上有关“天津市韩国料理餐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天津市韩国料理餐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天津韩国料理餐馆汇总名称:夏林美喜可餐厅[餐饮名店]地址: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路月明公寓4号楼1门交通:94、871、

    2025年07月31日
    52
  • 分享实测“手机棋牌有挂吗”(原来确实是有挂)

    您好:手机棋牌有挂吗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QQ群】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微信【添加图中QQ群】安装软件.1.手机

    2025年08月05日
    25
  • 辅助神器“微乐湖北麻将开挂教程”其实确实有挂

    您好:微乐湖北麻将开挂教程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微信【添加图中微信】安装软件.1

    2025年08月09日
    26
  • 辅助神器“多乐跑胡子开挂神器下载免费”其实确实有挂

    辅助神器“多乐跑胡子开挂神器下载免费”其实确实有挂>亲,多乐跑胡子开挂神器下载免费这款游戏原来确实可以开挂,详细开挂教程1、起手看牌2、随意选牌3、控制牌型4、注明,就是全场,公司软件防封号、防检测、 正版软件、非诚勿扰。2022首推。全网独家,

    2025年08月09日
    24
  • 教程开挂辅助“星悦浙江麻将有挂吗”其实确实有挂

    教程开挂辅助“星悦浙江麻将有挂吗”其实确实有挂>>>您好:星悦浙江麻将有挂吗,软件加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星悦浙江麻将有挂吗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星悦浙江麻将有挂吗这款游戏是不是

    2025年08月16日
    22
  • 笔记本怎么清理磁盘空间内存

    网上有关“笔记本怎么清理磁盘空间内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笔记本怎么清理磁盘空间内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长时间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电脑使用时间太久,电脑内存不足卡顿怎么办?电脑运行卡顿会影响电脑的使用感。

    2025年08月30日
    16
  • 陈晓旭是真的出家了吗-

    网上有关“陈晓旭是真的出家了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晓旭是真的出家了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是的~的确出家了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及爱人郝彤前日抛弃亿万家产,剃度出家。今日上午,记者从长春方面得到确切消

    2025年09月01日
    10
  • 都灵足球俱乐部的球队阵容

    网上有关“都灵足球俱乐部的球队阵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都灵足球俱乐部的球队阵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2015-16赛季都灵足球俱乐部一线队球员1达尼埃莱·帕代利DanielePadelli门将1985-10

    2025年09月03日
    16
  • 宫斗生存法则1贵人线攻略宫廷生存法则贵人线怎么过

    网上有关“宫斗生存法则1贵人线攻略宫廷生存法则贵人线怎么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宫斗生存法则1贵人线攻略宫廷生存法则贵人线怎么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本篇攻略中我将给各位讲解完成《宫斗生存法则》中的贵人线。在贵人线中玩家要在皇后

    2025年09月05日
    2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9日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sqyy”!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9日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能对你有所帮助!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9日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佛教中的文学艺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佛教为中国...

    联系我们

    邮件:易佳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