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龙井沟的景区传说”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龙井沟的景区传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说起龙井沟的来历 ,还有一段既有史实依据,又有带着浓厚传奇色彩的故事,这故事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
朱元璋字国瑞 ,父名世珍,母亲陈氏,生4子 ,元璋最小。祖籍泗州,后迁濠州钟离县(即今之安徽凤阳县)。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未时(公元1328年10月21日),那年是戊辰年,星相家算命说他“八字 ”是龙、狗 、牛、羊四库俱全 。他出生后昼夜啼哭不止 ,而且声音洪亮,吵得邻居都不安宁。一日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化缘,听到孩子啼哭 ,便叫抱出来给他看看。那和尚在孩子头上拍了三下,对着他的耳朵悄悄地说了些什么,孩子就不哭了 ,并说:“这孩子要结佛缘,”说了便扬长而去 。到了周岁,他的父母便把他带到於皇寺(一说皇觉寺)还愿 ,取了个禅名叫元龙。朱元璋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常到於皇寺里去玩,老方丈见他聪明伶俐,便教他读书识字 ,他竟过目不忘。到了10岁左右,居然将古今文字通晓了一大半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人们认为一个小放牛子怎么有这样深的文化当皇帝呢,便说他“一梦五经通” ,其实是他在少年时跟於皇寺方丈学的。到了14岁那年,因家境贫寒,他父亲把他送到大地主刘大秀家放牛。他经常叫放牛娃们尊他为主 ,不服者,便动手殴打。刘大秀怕他闯祸,就把他辞了 。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 ,濠州大旱,瘟役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3个哥哥都染瘟疫死去 ,朱没有办法只好到於皇寺出家。不久,老方丈圆寂,众僧又欺侮他 ,他便离开於皇寺云游四方,途中越水登山,风餐露宿,说不尽行脚僧的困苦。这一天 ,他来到了庐州府城合肥,本想休息几天再走 。不料府官正在修筑府城,到处捉人做苦力 ,他不敢久停,星夜赶往六安。他一路风霜,身体生病不说 ,身上还长了许多疮疖,常常疼痛不已。来到六安,他不敢进城 ,因常慕黄巢之名,便向南奔独山方向而来,既为评吊黄巢遗迹 ,也为避追捕 。这时正值夏天,进入山中,朱无璋又饥又渴,遥望黄巢尖 ,便鼓着力气向前攀登,忽然眼前一黑,朱元璋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好长时间 ,朱元璋渐渐清醒过来,但饥渴难耐,连动几下想爬起来 ,可就是爬不起来。朱元璋心想,难道今生就这样了断了不成?心中十分难过。忽然朱元璋耳边似有汩汩水动的声音,朱元璋吃力地侧过身子 ,只见耳边处,一细清泉正缓缓涌出,朱元璋连忙吃力用嘴接了几口 ,只觉甘醇清洌,胜过玉露琼浆,顿觉全身有了力气,便爬了起来 ,继续前行 。
后来,此泉越冒越多,泉眼也越来越大 ,山中人便在此挖了口大井,夏天,在山中砍草、采药 ,渴了饿了,就在井口舀一瓢井水饮下,顿觉全身精神 ,饮渴全无。再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山里人便称此井为龙井。龙井上方 ,有山茶数亩,用龙井水煮茶,为人间极品 。
龙井长年流淌不断,便在这山里流出了一条沟来 ,润泽了山中万物。植物受了井水的滋涧,生长越发旺盛;动物饮了井中流下的清泉,也越发健硕 ,当然最实惠的还是山里人,口渴了,捧一口山泉 ,清润甜蜜,干活也更带劲了。
这沟就是现在的龙井沟。
通天河里龙浴身
朱元璋便继续向黄巢尖攀登,当天晚上 ,天渐渐黑了下来,朱元璋饥饿难当,便在山中一户张姓老汉家住下 。张老汉膝下无子女 ,看朱元璋气宇非凡,便将他收留住下,还茶饭周全,殷勤照顾。
住了几天 ,朱元璋已觉恢复了力气,只是身上的疮还没好,疼痒难受 ,又不好再麻烦老两口,便起身向老汉夫妇告别。张老汉夫妇不依,对朱元璋说:“你身上还有疮 ,怎能远行呢?在我这多住几日,等疮好了,再走吧 。 ”老人一再挽留 ,朱元璋也不再推辞,就又暂时住下。话说这天吃过早饭,张老汉带着朱元璋在山间万亩河边散心 ,看看景色。只见西峰寺方丈带着几个徒弟在河边搅动河水,张老汉问道:“老师父在这搅动河水干啥?”方丈叹了—口气说:“前天傍晚有个穷道士到庙中借宿,我说僧道不同路,请你到别处去吧 ,他赖着不走 。我就叫他在廊檐下住一宿,第二天一早,庙门未开 ,不见穷道士哪里去了。只见他坐过的地方现出几行字:
“朝在南海暮苏杭,阴阳八卦我擅长。
岳阳三醉惊世俗,谁人不知吕纯阳 。”
原来这穷道士就是地仙吕洞宾 ,方丈说:“旁边还有一行批语:“命尔将金丹放入河中搅动三昼夜,有真龙前来沐浴,不遵从法旨 ,遭五雷击顶 ”,我就找金丹在什么地方,只见他坐的地方露出黄豆大小的黄丸。今天已是第三天了 ,我们已累得筋疲力尽。”张老汉和朱元璋听了方丈所说,感到十分蹊跷 。正在这时朱元璋一脚踩塌了河边的松土,跌入河中。倾刻间黑云密布,狂风大作 ,伸手不见五指,河水掀起数丈高的大浪,如万马奔腾 、蛟龙出海 ,众人惊得目瞪口呆。老方丈心想:真的龙来洗澡了。不然,怎么这样风云骤起呢?而张老汉心里则抱怨自己不该带小和尚到河边来 。刚才将他调养好,如今又掉入湖中 ,这么大的风浪必死无疑,真是命该如此。过了一个时辰,河面风平浪静 ,乌云散去,红日高照。只见小和尚从河面挣扎着爬了上来,惊魂未定 ,张老汉一见小和尚还没淹死,便转忧为乐,惊喜万分 。
说来也奇怪,朱元璋从河里爬了上来 ,虽然淋了个“落汤鸡”,但是感到身上疮好了许多,回到张老汉的家里 ,疮已经结了痂。朱元璋在张老汉的家里又住了几天,每天去河中洗澡,不久疮痊愈了 ,连疤痕都不见了。
自此以后,山里人家身上只要患皮肤病,就到河里洗澡 ,皮肤病很快就痊愈了 。女人们用河水洗脸洗头,还能美发美容,皮肤光洁白嫩。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 ,老方丈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穷和尚就是大明开国皇帝,他就是真龙天子。后人便把万亩河改名为“通天河 ”了,因为真龙天子曾在这里洗过澡 。
西峰寺求签指迷津
朱元璋听说吕洞宾到西峰寺指点寺中方丈搅动河水为龙来沐浴 ,便和张老汉一同到西峰寺敬香。刚一进庙门就听方丈说:“奇事!昨晚我到大雄宝殿里去坐禅,忽然发现佛龛上有一本书,旁边还有一个签筒 ,里面装了64支卦签。我打开书本一看,原来是一部《卦辞》,封面上写了一行字“赐神签指迷津” 。朱元璋心想 ,我受尽磨难,不知今后命运如何。既然有神签,我何不求签问命呢。便向方丈说:“请老师指点 ,我想求签。”方丈说:“要求签,须心诚才灵 。我来替你上香,你须跪磕三个头 ,心中默念所求之事。”方丈烧过香,把卦辞、签筒放在佛龛上。朱元璋跪磕了三个头,默祝道:“请吕大仙指点迷津,我求问前途大事 。 ”说罢便将签筒握在手里 ,摇晃了几下,落下一支竹签,上面写道:“乾上 ,潜龙。”老方丈接过竹签查对《卦辞》,卦辞曰:
“少年志气运不通,好似龙困浅水中。
若得金鼓来相助 ,得会风云上九重 。”
朱元璋看过心中暗喜,方丈看了卦辞说:“恭喜施主,这支签是上上签 ,可惜你是个和尚。 ”朱元璋说:“那是为什么呢?”方丈说:“卦中说你少年时不走运,多遭磨难,好像龙困在浅水一样 ,飞腾不起来,如果你要能寻找到一面金鼓,随身相助,就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这一句话 ,震动了朱元璋的心弦,他想真的像卦中所说,我不如还俗 ,当这个穷和尚干啥呢!从此他便产生了还俗的念头 。
敬香完毕,下得山来,朱元璋苦苦寻思金鼓的事 ,张老汉就说,这黄巢尖下,千山万壑 ,相传是当年黄巢在此练兵的地方,何不在这山上山下寻找?朱元璋一想也是,于是便在这山壑间苦苦寻找。找啊找啊 ,朱元璋爬到了黄巢尖对面的一座山峰,居高临下,只见淠水如练,山峦逶迤 ,遥望远处武陟山,苍苍茫茫,怀想当年汉武勋功 ,不禁感慨万千,想起卦上之言,顿觉豪情满怀。忽然脚下被一东西一绊 ,几乎跌倒,朱元璋定睛一看,脚下正是一面石鼓 ,他连忙弯腰捡起石锣,拿起一根木棍,往上一敲 ,只听得“哐 ”的一下,发出剧烈声音——震天动地,响若惊雷,再见眼前乱云飞渡 ,山石涌动,天昏地暗……朱元璋心生欢喜,便在怀中藏定石鼓 ,心中存下前去投军的志愿 。
后来,至正年间,群雄并起 ,郭子兴占据濠州,朱元璋前去投军,因有石鼓相助 ,勇猛非凡,立了很多军功。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了这支武装的统帅 ,驰骋天下,直到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当地人就把黄巢尖对面的这座山峰称作打鼓尖。
清代有位秀才叫徐晓峰根据这个典故,为十里桥亭撰—联云:
“古寺踞津关,听暮鼓晨钟 ,登高须辨路何在;
天下谁指点,看山高水长,至此方证我为峰 。”
六安瓜片是“雨前”
且说朱元璋走下打鼓尖 ,隐瞒了在山头捡得石鼓一事,是晚仍住在张老汉家,细思卦卜所言 ,弄得心神不定,恍恍惚惚不觉到了一座寺庙,正在疑惑间 ,只见来了一个绿衣女郎,面若敷粉,唇若丹朱 ,婀娜身材,行至近前异香扑鼻。见了朱元璋倒身下拜,口称圣主在上,臣妾叩拜来迟 ,请祈恕罪。朱元璋摸不着头脑,赶忙还礼道:“姑娘请起,有话好说 。 ”那女子轻启朱唇道:“妾本茶姓 ,姊妹多人,因妾谷雨前所生,父命名‘雨前’。每年王母圣诞都是臣妾奉侍。不意有—年 ,妾被宫娥误下了份量,王母入口觉味苦,勃然大怒 ,将臣妾贬在大别山中受苦 。臣妾体质如玉,但不被人们器重,虽贡献有加 ,亦名不扬,值不贵。而妾的姊妹们虽不如妾质,都已久享盛名,如在安溪有‘铁观音’之贵 ,在黄山有‘毛峰’之誉,在皖南有 ‘猴魁’之名,而独妾冷落深山 ,名不见经传,妾心何服?请求圣主赐名播扬。”朱元璋道:“姑娘你认错人了,我一个穷和尚怎能替你扬名呢?”绿衣女道:“只怕圣主不开金口 ,若能开金口,发玉音妾必身价百倍 。 ”朱元璋正待细问下去,忽见一黑脸大汉拖着女郎便走 ,朱元璋正要去救女郎,脚被绊倒,跌落在悬崖下 ,猛得惊醒,原来是一场大梦。
后来明代有钦使徐广到六安巡视,听说有此奇事,作《茶居士传》记述此事 ,载于嘉靖《六安州志·艺文志》。这是后话 。第二天,朱元璋拜辞张老汉,出去散心。约在中午时分 ,只见前面一座山峰,山虽不高,但很秀丽 ,隐约间只见山上有一寺庙,好似昨晚梦中所见,便顺着山路往上走 ,及到近前一看,果是一座古庙,匾曰:“独山寺。”正在这时 ,庙门大开,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和尚,上前打个稽首道:“贵人到此,有失远迎 ,尚请恕罪。”朱元璋赶忙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老和尚拱手道:“请贵人到寺中奉茶,贫僧在此等候多时了 。 ”朱元璋想老和尚话里有话 ,便道:“多谢师父厚
意,小僧与师父未曾谋面,为何路过宝刹就烦赐茶呢?”老和尚说:“请到里面容老纳面禀。”
到了禅房坐下 ,老和尚说:“今年清明节前,我到山中采药,在山间看到一棵茶树。枝叶繁茂 ,色如碧玉,晶莹剔透,芳香四溢 ,我想这棵茶树真奇怪,未曾炒制,为什么就香气袭人呢?我就摘了几把嫩芽 。猛然间,想起师父生前曾说过:‘这黄巢山下有一株仙茶 ,人在无意中能得到它,可是你拼命去寻找,却不可得’ ,我想今天是无意遇到,定是仙茶,何不多摘点呢!可一回头 ,却不见那棵茶树了,我回寺后,用心细炒 ,更觉异香扑鼻,装在瓷瓶里留细细享用。当晚梦中见一绿衣女郎对我说:‘我是茶神雨前,今天有意让你采得仙茶奉献一个大贵人 ,非赐汝的。这个大贵人在七月十五日午时三刻到达你寺,你须敬奉仙茶,日后他飞黄腾达必给你寺庙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重赏田亩作为香火之资,如若不然,必遭寺毁僧亡 ,切记!切记!说罢飘然而去 。今天是七月十五日,正好午时三刻圣僧到达敝寺,真是大幸。 ”朱元璋说:“贫僧只不过是个游方和尚 ,何德何能?”但心中暗喜。和尚道:“老纳观圣僧龙眉凤眼,今后必当大贵,不然何至惊动神茶仙子呢!”不一会 ,寺中小和尚奉上新茶,敬献在朱元璋坐前 。揭开杯盖,只见杯中云雾弥漫 ,一缕香气缓缓向上,约有丈余,凝成一朵白云,盘旋于室内 ,久而不散,清香四溢。朱元璋喝了一口,味甘醇厚 ,齿颊流香,沁人心脾,顿觉清心明目 ,浑身舒畅,精神倍增,连称“神茶!神茶!形如瓜片 ,其香如兰,其气如云雾,真乃茶中仙品也。 ”老和尚听到“瓜片”二字连忙施礼道:“这茶产不知年数 ,也没有名号,今听圣僧一席话,宜定名为‘六安瓜片’,此茶后来必定名扬四海 ,身价百倍,待老纳为此茶拜谢了 。”说完,站起来便向元璋施礼 ,元璋连忙答礼。岂知因为有未来皇帝朱元璋讲了这段赞美的话之后,六安瓜片果真名播四海。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指定把六安茶叶列为贡品。六安瓜片从此誉满天下 ,明代六安州才子潘世美有诗赞曰:
高峰直与浮霎齐,望入无峰天欲低 。
爱探惊雷新吐英,提筐争向雾中迷。
朱元璋喝了茶后 ,忽然想起一事不明,忙问老和尚:“此宝刹为何叫‘独山寺’呢?名字好怪,还请长老指点。 ”老和尚说:“这要从独山寺的历史说起 。原来我们这个独山与齐头山是一个整体。齐头山原名‘齐云山’ ,黄巢尖与齐云山是两个相邻的山。相传关圣帝有一天在黄巢尖坐禅,发现齐云山长得超过黄巢尖,心中不快,便说‘你齐云山怎么能超过我的圣山 ,便挥刀一指,将齐云山峰削掉,山峰落在淠河摊上 ,不与群山相连,人们称它为‘独山’;而齐云山失去山峰,山头变平 ,被人们称作‘齐头山’ 。这建在独山上的寺庙,当然叫‘独山寺’了”,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
这又是独山和独山寺的由来。
朱亮祖挥刀斩黑蟒
朱元璋在独山寺住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便拜别老和尚回到张家,简单收拾了一下 ,怀里揣着石鼓,便拜别张家老夫妻,准备下山而去,张老夫妻也渐渐知道此人非寻常人物 ,也不再挽留,含泪相送,朱元璋也依依不舍 。
离开张家 ,朱元璋想起自己初来此地,感地下泉水救命,就想前往当初昏倒的地方与那眼泉水作个告别 ,走着走着,眼看快要到了,忽从树林中蹿出一条黑蟒 ,张开血盆大嘴向他扑来,元璋大喊一声:“我命休矣!”便跌入山涧。正在这时,只见一人凌空跳下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刀光一闪,手起刀落 ,巨蟒头身分离,鲜血喷有数丈。原来一英俊少年在山中打猎,见有巨蟒伤人 ,遂拔刀相救,立毙巨蟒 。
来人是谁?乃驻驾湾朱家庄庄主朱亮祖也。此人自幼爱习枪棒,练就一身好武艺 ,为人豪爽,结交四方豪杰,今早带领四个庄汉到山上打猎 ,忽见黑蟒正要伤人,他便迅速一跃而举刀斩蟒救了行路之人。文中暗表,此黑蟒便是朱元璋梦中拖走茶神雨前的黑汉 ,朱亮祖斩了黒蟒,雨前也获得了自由,从此大别山上下都留下了雨前的足迹。
朱亮祖下到山涧,见是一位青年和尚 ,伤痕累累,还有气息,忙命庄汉抬到庄上 ,吩咐庄汉将朱四先生请来为和尚治伤 。朱四先生是个未第秀才,功名未就,便学医书 ,兼通究相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替人面相无不灵验,被乡里尊为“朱半仙 ”。
朱四先生一见这受伤和尚大为震惊 ,寻思道我替人面相从未见过如此大贵相,此人两耳垂肩,面目五处朝天 ,真乃天子之颜,便不敢怠慢,悉心治疗。然后去见朱亮祖说:“庄主今天救了个大贵人功德无量,他日当飞黄腾达 ,我曾给庄主面过相,说你福中有难,但有贵人保护还能富贵 。我看这个和尚相貌贵不可言 ,可能就是保你的大贵人,千万不能怠慢,今后他定会报恩的。”亮祖点头称是。自此 ,每日亮祖和朱四先生都去看望他,朱元璋甚为感动 。
过了几日元璋伤已全愈,前来告别庄主朱亮祖和朱四先生 ,元璋分别向二位施礼道:“贫僧多蒙庄主大恩大德救活性命,又蒙先生照料治愈身伤,来生做
牛做马当报大恩大德!”朱四先生笑着道:“你报庄主大恩大德不在来世 ,而在今世。”元璋道:“贫僧是个穷和尚,云游四方乞食,怎能报庄主大恩呢?只有待到来世。 ”朱四先生道:“不然,我观圣僧面貌大贵 ,必非久居佛门,并与庄主有缘,定能以恩报德 ,不如许下诺言以为后证 。”元璋思索片刻便道:“若如先生贵口贵言,贫僧若能发迹,庄主有难 ,定当保庄主不死。”亮祖道:“果如此,亮祖
感激不尽了。 ”说罢三人挥泪而别,朱元璋继续西行 ,经固始,到光州,入汝南 ,至颖州,最后回到濠州,不久便入伍郭子兴军营 。
朱元璋向朱亮祖随口说出的“保庄主不死”,不过是脱口而出 ,不料以后真成为朱亮祖向明太祖朱元璋邀功请赏的理由,这里引起一段曲折的故事。
据《明史纪事本末》有这样记载:元末,天下大乱 ,群雄并立,六安州人,朱亮祖召集民众 ,成立团练,保卫乡里,元廷授为义兵元帅 ,后派往宁国镇守。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应天府,称吴王。元至正一十七年 ,令徐达、常遇春统军攻宁国 。宁国守将朱亮祖骁勇异常,久攻不下。朱元璋召吴桢 、周德兴、华云龙、耿柄文四将授以密计,令随驾亲征,两军对垒 ,朱亮祖见吴王亲至(当时不知吴王就是当年救的穷和尚)心想生擒吴王,立下大功,封侯耀祖 ,便拼命厮杀,而吴王此时亦不知朱亮祖就是当年救过自己的朱庄主,便派徐达前往迎敌 ,战不数回合徐达佯败;常遇春接战不到十回合又佯败下来,吴军佯退,朱亮祖不知是计 ,紧追不放,追至山口,忽听一声炮响 ,伏兵四起,前有吴桢 、周德兴,后有华云龙、耿柄文将朱亮祖困在核心,四将奋战不停 ,朱亮祖渐渐难以招架,欲拨转马头冲出重围,被华云龙一枪刺中马腿 ,那马跳起将朱亮祖掀翻在地,被众军拿获。推至大帐,徐达审问、劝降 ,朱亮祖不屈服,破口大骂,“反贼!愿杀愿剐由汝 。”此时朱元璋在帐后休息 ,听到声音有点耳熟,一时想不起来,便到帐前观看。此时 ,朱亮祖头冠已去下,现出眉上三颗朱砂痣,元璋认出就是当年在齐头山救过他的朱亮祖,便大笑道:“我当何人 ,原来是恩公到了 ”,说着便亲释其缚,亮祖仔细一看 ,认出就是当年救过的和尚,二人一见喜不自禁,亮祖便归顺了元璋。朱元璋命他为将 ,参与政事,并率军攻下温州、台州 、平定广东、广西至海南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 ,改称明朝,国号洪武,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授朱亮祖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永嘉侯 ,食禄一千五百石。群臣宣呼:“谢主隆恩”个个拜起 。独朱亮祖伏在地上不起,朱元璋说:“爱卿为何不起?”亮祖叩谢道:“非是小臣邀功请赏,贪心不足,只是圣上曾许臣的诺言还未给臣。 ”元璋道:“我何曾许过你什么诺言?”亮祖道:“二十年前 ,圣上在驻驾湾亲口允臣:‘庄主有难,定当保庄主不死。’”朱元璋笑着说:“那是朕一时随口而出,如今哪还记得 。 ”亮祖说:“君子口中无戏言 ,圣上说话就是圣旨啊!”元璋想了一会说:“亮祖你听着:今后你如不守法犯罪,朕免你二死,子免一死。”亮祖道:“承圣上如此隆恩 ,臣当代代忠心保国,只是恐口无凭,还请圣上赐臣金书铁券。’朱元璋说:“朕既许你免死 ,还不算数吗?还要什么金书铁券,这也不是难事,命中书省拟旨。”
明嘉靖《六安州志诏令》曾收录了这个铁券原文 ,现录于后,文曰:
“朕观天下鼎沸之秋,群雄未有所向,惟俊杰者乃能择主而依也 。尔亮祖当朕渡江之后 ,同人款附,犹豫未决,抗我师旅。朕乃亲征得尔于宁国 ,应对之际,言辞磊落,朕甚壮之 ,亲释其缚,即加升用。戊浙东者历年,参预行政省事 。及取温、台 ,由海道从征广之东西,至于海南,兵威所及 ,无不效顺,厥勋甚著。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 ,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 ,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 ,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昔尉迟恭归唐立勋为多 ,尔可比之矣,尚其益加恭顺,以保成功 ,训尔后嗣传于永久,岂不伟欤久! ”
朱亮祖封侯之后,又把驻驾湾改称朱家湾 。民国期间仍属六安县,建国后划归金寨县管辖 ,今与裕安区独山镇毗连。
湖南历史人物
奸臣有严嵩父子 、魏忠贤、王振、刘谨 、严世藩、马士英、吴三桂等比较有名的
忠臣有于谦 、海瑞、戚继光、
中流砥柱:
明朝:佐弘治中兴---刘健(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
刘健明英宗天顺4年(1460)中进士,明世宗嘉靖5年(1526)死.
明朝:郁然负公辅之望---杨廷和(明史:卷一九零《杨廷和传》)
明英宗天顺三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县)人.系文学家杨慎之父.官至首辅 ,性沉毅持重,于涪国经邦,革除弊端 ,政声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
杨廷和少聪慧,读书用功,十二岁举于乡 ,十九岁中进士.于明弘治二年(489)进修撰,参修《宪宗实录》和《会典》 。正德二年(1507)初由詹事人东阁,专典诰赦 ,因与宦党相抗,得罪司礼监大太监刘瑾,改官南京户部尚书;不久因修书功成召还,授文渊阁大学士参理机务 ,迁吏部尚书。及至刘瑾伏诛,于正德七年(1512)进谨身殿大学士;继李东阳出任首辅。曾屡向武宗帝奏以去奸,正朝纲之计.奈宦官恶势力如瘟疫一般迷弥充蔽 ,诱导皇帝日事荒* 。既然无心振作,自不会认真采纳.但杨廷和认定目标,镇静持重以待发展 ,表现了政治家的气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无子,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 ,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 继统 、得到皇太后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侯朱厚熄自驻守地安陆(今湖化应山县)回京继位。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 ,杨廷和借遗诏行事,励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击宦官秉政当权恶势力,遗散平虏伯江彬矫旨改建的威武营、资遣锦衣卫擅调用的各边兵及其进献的美女、取消“皇庄 ”、“皇店”并9多余的工程。收纳宜府(河北宜化县)行宫金银珠宝 ,入于内库 、释放南京大狱冤囚等。最后并说服皇太后,计擒欲拥兵反叛的奸倍将领江彬,于世宗即位后当众处决 ,榜示天下,同时将其死党一一辑拿,分别惩办 。杨廷和总理朝政三十七日 ,改革之举,意义深远,恶势力遭到打击 ,正派力量得以增长,人心大快,国家从危弱转臻初治 ,史称“中外倚以为安”。世宗朱厚熜即位时,杨廷和奏准颁发拟定的新政纲领,借以精兵简政,减免税赋 ,清理盐政、漕运等,谨慎刑审、广开言路,举荐人才 ,使“天下翕然称治 ”,朝野大悦,皆称颂新天子圣明并杨廷和之功德.因此进为左柱国 ,兼《武宗实录》总裁 、“大礼”议起,杨廷和受到排诉。所谓“大礼”即议论世宗朱厚熜父亲的主祀与尊号,世宗帝意欲舍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价 ,尊自己父母为帝为后,杨廷和以首辅之位据理规劝,以为应“继统继嗣 ” ,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皇考,与世宗议想不合.帝终按已意强行确定新帝系,重新培植亲信,进而打击阁臣 ,废除“新政”,恢复原来革除之弊政,旧势力重新抬头 ,“皇庄”、“官庄 ”重新发展 。杨廷和痛心疾首,全力抗争,上奏章约三十道 ,然世宗无视,乃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将其罢归故里新都.杨廷和去位后,世宗用大狱、廷杖 、罢黜等暴力镇压了二百多位朝臣 ,勉强定了“大礼”。七年(1528)世宗《明伦大典》成,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 ,籍为民。世宗八年(1529)杨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县,享年七十一岁.于穆宗隆庆初年得以复官,赠太保,谥文忠.生平著有《杨文忠公三录》、《石斋集》传世.亦善书 ,笔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阁杂钞》谓:“明《昌运宫碑》,大学士李东阳撰,杨廷和书 。”
杨廷和一生博学鸿毅 ,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 ,不愧为一位有胆识卓见的政治改革家。诚如李东阳说:“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 ,须归介夫. ”
明朝:强直豪迈勇于任事---夏言(明史:卷一九刘《夏言传》)
夏言明武宗正德12年(1517)中进士,死于明世宗嘉靖27年(1548)
嘉靖七年,夏言调吏部 ,当时世宗正着意于向神佛或祖先进行祭祀的典章,认为"天地合祀礼,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 。夏言却上疏请皇帝"亲耕南郊 ,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
继夏言出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江西分宜人) ,原和夏言以同乡称,对夏言甚恭谨,遂提拔他以自代 。严嵩内心却十分妒恨夏言 ,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勋等人的矛盾,便不断进谗言陷害夏言。每次太监到夏言家时,夏言都气势岸然 ,以"内竖"待之。而太监到严嵩那里时,严嵩却亲自让坐,"礼极恭" ,而且送钱给太监。故太监们按严嵩之意,在嘉靖面前总说夏言的坏话 。夏言渐渐失去了世宗的宠信,接二连三地遭受斥责,如"稽缓敕之洁 ,不遵用印记之,人阁晏晚以及禁内扛舆(坐轿子)之洁。"小有过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昭圣太后崩 ,诏问太子服制言报疏有伪字",夏言被严嵩排挤去官,回江西 ,并在家乡贵溪象山书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适 。
待嘉靖之子穆宗继位,柄政祸国二十余年的严氏父子终于败死。夏言家人上书伸冤,穆宗予以昭雪。下诏复其官爵 ,重祭安葬并追溢"文憋" 。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宫奏稿》传世。他的部分创作能揭露社会矛盾,一些写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较纯熟。《安乡道中观妇人插田》中写道:"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 ,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掷新秧如掷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儿更普力 。自古男耕和女织,怜尔一身勤两役。吁嗟乎!长安多少闺中人 ,十指不动金满身。"夏言墓葬于上饶市郊 。
明朝:功在国家难在身家---张居正(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
张居正明世宗嘉靖26年(1547)中进士,明神宗万历年死.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 ,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 、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 ,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 ,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 ,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 ,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浴血疆场:
明朝:刻志平倭---俞大猷(明史:卷二一二《俞大猷传》)
俞大猷(1504年~1580年),福建泉州人。明朝一代名将,官至都督同知 。保卫东南海防 ,抵御倭寇进犯,战功卓著。舟山多处留有他率兵剿灭倭寇的史迹。440多年过去了,岁月流逝 ,山河改观,神州大地,换了人间 。然而这块珍贵的文化遗产——“平倭碑”,如今仍然竖在沥港下街头。此碑高近1丈 ,上刻 “平倭碑”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碑铭记叙了明朝嘉靖年间参将俞大猷率兵围歼倭寇的英勇事迹。该碑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 ,叫严嵩想法子对付 。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 ,求海神爷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 。俞大猷一到浙江 ,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 ,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 。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戚继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将 、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 。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 ,生于山东济宁 。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 ,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 ,备倭山东 。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 、台州(今临海)三府 。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 。严明纪律 ,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 ,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 ”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 、枪、叉、钯 、棍、刀等长短兵器 ,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大忠大奸:
明朝:锦衣卫头子---陆炳(明史:卷三零七《陆炳传》)
陆炳(1510—1560) ,字文明,平湖人 。祖墀以军籍隶锦衣卫,父松袭职。其母为明世宗朱厚熜乳媪 ,炳幼小从母出入宫禁。稍长,武健沉鸷 。明嘉靖十一年(1532)武进士,授锦衣副千户 ,父卒后转任指挥佥事,进指挥使,掌南镇抚事。嘉靖十八年,随世宗南巡至卫辉(今河南汲县) ,夜行宫失火,冒死救世宗,深得宠幸 ,擢为都指挥同知,掌锦衣卫事。未几,擢都督佥事 ,又以缉捕功升都督同知。陆炳为扩充权势,对朝廷大臣表面敬重,暗中设计陷害 。又巴结阁臣夏言、严嵩 ,曾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弹劾,夏言拟旨欲逮治 ,反被其勾结严嵩致死。后大将军仇鸾与严嵩争权,陆炳收集仇鸾不法之事,劾其虚报战功,阴谋不轨 ,世宗即收仇鸾敕印,致其忧惧而死。陆炳因揭发有功,进左都督 ,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嘉靖三十三年 ,值内苑。越三年,弹劾司礼中官李彬等三人侵盗工所物料,仿帝陵建坟 ,使其处斩。不久加太保兼少傅,仍掌锦衣卫 。陆炳笼络凶豪恶吏为爪牙,侦知民间富人有小过 ,即收捕并没收其财富,积资数百万,营造别宅10余所,庄田遍四方 ,权势倾天下。嘉靖三十九年卒,谥武惠,赠忠诚伯。墓在今平湖市秀溪乡溪漾(俗称“指挥坟”) 。其子绎袭锦衣卫佥事。隆庆初 ,御史追论陆炳罪,削秩,夺其家产。万历三年(1575) ,宰相张居正等上奏陆炳救驾有功,为其开脱罪责 。其孙陆逵遂世袭锦衣千户。京剧《一捧雪)(又名《审头刺汤》)演绎严世藩迫害莫怀古的故事,剧中陆炳为主持正义的清官 ,与史实不符。
清浊世道:
明朝:不怕丢官---海瑞(明史:卷二二六《海瑞传》)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开 ,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 ,后升任淳安知县 、兴国知县 。在任内推行清丈、均摇,廉洁自恃,人言“布袍可脱粟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 ,其时世宗宠信方士,专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 ,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 ,被罢官入狱,世宗死后获释 。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誉主持疏浚吴松江、白茹河 ,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张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 ,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 ” 、“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 ,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 。死后,朝廷赐祭八坛 ,赠太子少保,溢号忠介,造官员许子伟护灵枢归葬。出殡那天 ,南京城里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 ,大众夹道送殡,哭奠者百里不绝。
黑白之间:
明朝:人皆指目为奸臣---严嵩(明史:卷三零八《严嵩传》)
严嵩(1480年-1567年),明朝人,字惟中 ,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专国政达20年之久 ,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旋病休归里,读书8载,诗文峻洁 ,声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陵 ,归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 。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 (1536) ,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 ,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 。二十一年(1542),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 ,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 ,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专擅国政近20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 。他还吞没军饷 ,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 ,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 ,两年而殁。著有《钤山堂集》40卷 。
祸起萧墙:
明朝:辑宁中外两建奇勋---张永(明史:卷三零四《张永传》)
蒋琬(168-246)
三国时蜀国大臣。字公琰,三国湘乡县(今祁东县砖塘乡,一说今湘乡县)人。初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 ,授官广都县长官 。及刘备为汉中王,任命他为尚书郎。后来诸葛亮成立丞相府,他先后任东曹椽、参军 、丞相府长史兼抚军将军等职 ,成为诸葛亮的重要助手。诸葛亮死后,刘禅遵其嘱托,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蒋琬,先后任其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 ,封安阳亭侯,复加为大司马。公元246年,蒋琬卒于军中 ,刘禅追封为恭侯,葬于涪(今绵阳市效西山之顶) 。
刘巴(约170-222)
字子初,汉末蒸阳(今衡阳县)人。出身官宦家庭 ,少以胆识才华闻名。荆州刺史刘表多次要提拔他,并举荐为“茂才” 。他见刘表非英明之辈,均辞谢不就。刘备攻取西蜀后 ,任刘巴为左将军 、西曹椽。刘备曾称“子初才智过绝人 ”,诸葛亮也曾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建安二十四年(219) ,刘备称汉中王,任刘巴为尚书,后又叫他代法正为尚书令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凡诸文告策命,均出自刘巴之手。
谷朗(218-272)
字先义 ,东汉桂阳郡耒阳马水人,出身官宦家庭。谷朗成年后,正值三国鼎立时期 。朗出任吴国。先后任郎中、尚书令史、郡中正 、长沙浏阳令、都尉、尚书郎。后调入朝中 ,拜五官夕郎中,迁大中正大夫,专司察举人才 。吴永安六年(263) ,交趾郡吏吕兴背叛吴国。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经番禺 、牂牁,进军交趾 ,讨代吕兴。平乱后谷朗迁九真太守。吴凤凰元年(272), 谷朗病逝任所,归葬耒阳 。为昭示其功绩,时人刻有《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碑现存耒阳县城 ,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罗含(生卒年不详)
东晋文学家 。字君章,桂阳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少有志尚。据说他曾梦见一只文彩异常的鸟飞入口中,从此文思日进 。始任州主簿 ,后为郡功曹。桓温镇荆州,召为征西参军,转州别驾。后入朝为尚书郎 ,又出任宜都太守 。累迁散骑常侍、侍中,官终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 ,年七十七卒。他名重一时,谢尚称其为“湘中之琳琅”,桓温誉为“江左之秀” 。所著文章流行于当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三卷 ,已佚。今存《答孙安国书》 、《更生论》,载《弘明集》。其文理精词隽,不事繁词 。传在《晋书文苑传》。
欧阳彬(生卒年不详)
字齐美,五代十国后蜀时衡山县人。出身县吏之家 ,博学能文,工于辞赋,有名于时 。梁末帝贞明四年(918) ,前蜀主王建死,子衍继位。衍喜爱诗文,生活奢侈 ,常派人来楚采购货物及花石之类。欧阳彬在别人的资助下来到西蜀,向蜀主献《独鲤朝天赋》(也作《万里朝天赋》),王衍大悦 。欧阳彬被任为嘉州刺史 ,后蜀时,官至尚书左丞相。
赵葵(1186-1266)
字南仲,号倍庵 ,南宋衡山人,赵方之子。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 、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等,淳佑七年(1247)四月为枢密使兼参知政事 ,督视江淮 、京西、湖北军马。淳佑九年(1249),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五年(1257),封卫国公 。咸淳二年(1266)逝世 ,追赠太傅,溢忠靖。
赵方(?-1221)
字彦直,南宋衡山人。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 ,受任为蒲圻尉,后调知青阳县。任内施政中提出:“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刑罚无差 ,是刑罚中教化。 ”时人以为名言。南宋韩侂胄北代失败以后,宋金之间达成和议 。赵方已任湖北路安抚使,认为这种和议不可能久持 ,及招兵择将,准备战守。后金兵果然来犯,赵方数次大败金兵,功迁龙图阁侍制、长沙县男 、焕章阁直学士、显漠阁直学士、太中大夫 、刑部尚书、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嘉定十四年(1221)病逝 ,临危仍叮咛部下“协心报国” 。
李芾 (?-1276)
南宋衡州治(今衡阳市)人,字叔章。宋末曾任知临安府等职,不畏权势 ,被贾似道罢黜。帝显德佑元年(1275)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抵抗元军 ,守潭州三月,城破后壮烈战死
何克明(1298-1376)
衡山义城乡十三都(今衡东县霞流乡平日村)人 。元延佑四年(1317),湖广乡试 ,何克明居榜首。次年,赴大都(北京)会试,廷试连获第一 ,三元及第,在湖广间享有盛名。中状元后,任过上高县知县,衡州路推官 。因在衡州路政绩卓著 ,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丞。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时,何克明因父丧在家守制。元亡明兴,他没有应召出仕。晚提杜门谢客 ,从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 、《诗经笺注》,可惜二书已散佚 。
茹瑺(1358-1409)
字良玉,号茹庵。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初一日生于衡山东隅的藻江(今衡东县石湾乡的枣山村)。明洪武十年(1377),茹瑺入国子监就读 ,受朱元璋器重, 授承敕郎,洪武二十三年封为太子少保 。建文四年(1402),燕兵攻破京城 ,朱棣召唤茹瑺,瑺第一个劝朱棣登位。不久,朱棣下诏,封茹瑺终身为忠诚伯 ,食禄千石,并立下金书铁券,券文有“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褒奖语。嗣后 ,又把秦王第二女长安郡主下嫁给瑺长子茹鉴 。永乐六年(1408),奉命出京营建长安郡主府第,回京后犯了所谓的“不送赵王 ”的罪过 ,被遣送回乡。路经长沙,未去拜谒谷王,再遭弹劾 ,以违背朱家王朝祖先制度的罪名关进狱中,于永乐七年二月服毒自尽。
李玺(生卒年不详)
字朝用,号玉山 。明代衡州府耒阳人。宣德王年(1430)中进士 ,官拜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辨明冤狱 ,为朝廷耳目。李玺任监察御史期间,先后巡按江苏、浙江、陕西、四川等地,不阿权贵,秉公办案 ,为民伸张正义,享有“李青天”之誉 。后调监视京闱,秉公无私为群僚仰慕。正统十年(1445) ,升迁浙江参政。正统十四年(1449),晋升云南按察使。李玺在云南任期,清廉勤政 ,深受滇民爱戴,明代宗朱祁钰派礼部侍郎考核其政绩后,很是赞赏 ,着晋京陛见 。李玺先天走,次日云南绅耆推选500人进京,诣阙保奏挽留。明代宗看了奏章后 ,赐诏褒异,晋通议大夫,仍今李玺赴云南留任。李玺第二次赴云南后,更是兢兢业业尽心民事 ,留任十三年之久,直至以疾乞归 。滇民为纪念李玺,立生祠以祀之。
胡文璧(1460-1523)
字汝重 ,号石亭,明代衡州府耒阳人。弱冠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 ,历员外郎中 。才猷练达,处理问题果断,办事迅敏。正德己巳(1509) ,由正郎改任浙江监察御史,纠劾文武官员违先不如法者,肃正纪纲。胡文璧刚正不阿 ,两浙官员欺民劣迹尽敛,百姓受到实惠 。任满后,擢为大常少卿。先后调守凤阳,保定 、天津。后因上《禁草皇庄疏》触怒明武宗朱厚照被捕 ,贬为延安府检校 。嘉靖元年,明世宗朱厚熄继位,复起用为四川按察使 ,未上任即病逝。
朱炳如(1513- )
字稚文,以字仲南,别号白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 ,历任行人官、御史、泉州知府 、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朱炳如为官清廉谨慎,地方馈赠一律不受 。赴任时不讲排场,一人一骑进城 ,随行常仅两箱图书几套公服。为御史时,不徇私情,不畏权势 ,曾上书弹刻副将监司以下官吏的不法行为,海内称为名御史。为泉州知府时,重视教育,培育人才 ,泉州学子感恩戴德,立朱公生祠以纪念之 。其卒年不详,死后葬于衡阳城西十里渔子铺 ,即今衡阳市郊区长湖乡境内。
陈荐(生卒年不详)
字君庸,号楚石,祁阳咸菜塘(今属祁东)人。明隆庆丁卯(1567)举人 。辛未(1571)进士。历任松江法官 、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 ,旋迁吏 、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陈荐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 ,关心人民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今属祁东鸣鹿乡)驿马 。
陈宗契(1569-1630)
字禖生 ,号景元,明湖南衡阳人。二十五岁中举人,三十二岁成进士,选庶吉士 ,补福建道监察御史。他不怕得罪权贵,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以弹劾不法官吏及政治弊端为己任 。曾多次上疏批评辅臣李廷机。特别是对控制陕西税收的宦官梁永蛊害巡按御史徐懋恒一案 ,陈宗契上疏指陈梁永对人民吸脂敲髓,怀恨御史徐懋恒秉公执法,造蓄“蛊毒”谋害徐。陈宗契在奏疏中列举事实 ,切中要害,请诛梁永以正国法,其直言敢谏之声威 ,令朝臣无不震惊。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为通政司参议 。后转任右通政。时熹宗年幼无能,宦官把持朝政 ,忌宗契直言,遂派任太常寺卿,负责礼乐,别无实权。陈宗契不满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 ,辞官隐居不出 。在隐居期间,犹不忘民困,常具呈藩抚 ,诉民疾苦。崇祯三年(1630),召为兵部右侍郎,朝命未达前三日卒。
王介之(1606-1686)
王夫之长兄 ,字石子,一字石崖,别署有耐园、铿斋等 。介之毕生致力于经学 ,对《春秋》研究尤精,著有《“春秋四传 ”质》 、《 “春秋”家说补》、《“周易”本义质》 、《诗序参》 、《诗经尊序》等书。《“春秋四传"质》被《四库全书》收入。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 。字而农,号姜斋 ,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鼓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 ,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 ,几陷大狱 。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复陷,式耜殉难 ,乃决心隐遁。展转湘西以及郴 、永、涟、邵间,穿身瑶洞,伏处深山 ,而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 ”(始终未剃发)。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 ,至死不渝。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 、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精于经学 、史学、文学 。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善诗文,也会词曲。论诗多独到见解 。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其中在哲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 、《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 、《黄书》、《噩梦》等。
丁一焯(1693-1773)
字日峰,号乾斋,自号南岳老人。清时湖南衡阳白沙洲人 。康熙时生员。平生精于诗、书、琴三艺 ,尤以草书见长。丁一焯在书法上成就非凡,《清泉续志人物方法技传》 、《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记载 。著有《书法粹语》一书,对写字的运腕、运肘、运神 、运气、结构布局等方面论述详尽。
陈大受(1702-1751)
字占咸 ,生于祁阳金兰桥(今属祁东)。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选庶吉士 。乾隆元年(1736)授编修,次年御试得第一名 ,升工部侍郎。乾隆四年,任安徽巡抚。乾隆十年,任江苏巡抚 ,十一年,加太子少保,调任福建巡抚。任内勤政爱民,百姓实受其惠 。清廷嘉其政绩 ,于乾隆十二年冬升陈大受为兵部尚书。十三年,主会试,转吏部尚书 ,夏,任军机处协办大学士,教习庶吉士 ,侍讲经筵,当了皇帝的先生。秋,摄户部尚书 。这时正对金川用兵 ,军事如织,陈大受日夜被召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平金川后 ,出任两广总督。后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
杨健(1764-1843)
字鱣常,号刚亭,先祖由浙江钱塘迁入衡城江东岸 ,遂为衡阳人。乾隆五十九年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成进士。历任户部主事、乡试副考官 、监察御史、知府、布政使 、巡抚等职 。因两次遭诬陷,道光十年(1830)被降职回家 ,从此闭门谢客,但对地方公益仍是倡导或讲言。道光二十三年病逝,葬于衡阳城郊金甲岭。
彭浚(1769-1833)
字映旌 ,号宝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县黄子堂(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 。嘉庆十年考取状元 ,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彭浚由户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着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太仆寺少卿。不久 ,补奉天府丞、提督学政。道光十一年,调顺天府丞兼学政 。道光十二年因病辞职回乡,十三年十月初七殁。
刘汉典(生卒年不详)
清乾隆时衡阳县人,以驾船为业。他是为衡阳县首先引种单季晚稻的人 。同治《衡阳县志》兴誉他为衡阳的神农氏。原来衡阳县只有单季早稻和中稻 ,春种秋收。县境蒸水两岸广大区域,夏季多发水灾,早中稻被淹后 ,再不能种谷物,常致全年无收,而山田又常遭干旱 ,故衡阳县历来粮食不足 。后刘汉典至四川引进耐寒稻种,正适合衡阳大水后种植,自此沿河农民不愁洪水淹没早稻 ,再种照样有收成。人民为感谢他引种功劳,每年新谷登场,必先用新米饭祭他 ,奉之为五谷之神,救难之尊。
常大敦(1792-1853)
字南陔,又字正夫,衡阳石坳乡人 。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不久升御史。在御史任上 ,他针对湘南 、广西吏治腐败、官库空虚、盗贼猖獗的事实,多次上疏,建议慎选清廉 ,训练士兵,加强战备,以防患于未然。道光三十年 ,升浙江巡抚 。咸丰二年六月,调任湖北巡抚。不久又调山西。适逢太平天国农民军围攻长沙,武汉吃紧 ,他被留下来筹办防务。次年1月13日,太平军攻陷武昌,常大敦自缢而死 。朝廷追赠总督衔,于湖北建专祠 ,赐祭葬。
唐训方(1809-1876)
字义渠,今常宁县湖塘乡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四次赴京会试 ,均落第 。咸丰三年(1853)大挑得二等,候补教谕。咸丰四年,曾国藩令他以教谕随征。咸丰五年 ,随罗泽南镇压太平军,得知府衔 。咸丰十年解军事,赴粮道任。随后升按察使 ,再擢湖北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授安徽巡抚 。后受僧格林沁亲王弹劾降职。同治七年乞假回归故里。回乡后,倡立西乡经纬公学,督修《常宁县志》 ,编辑《常宁诗文存》、捐银二万两建培元塔 。著有《俚话征实》 、《从征图记》,有《唐中丞遗集》传世。
彭玉麟(1816-1890)
清朝湘军将领。字雪琴,祖籍衡阳渣江,生于安徽安庆。道光十二年(1832) ,随父回籍 。1853年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后主其事,购买洋炮 ,制造大船。次年,在湖北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为石达开所败 。后又悉力扩军 ,逐渐控制长江水面,并参与围攻九江、安庆。1861年擢为水师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 。后以疾病开缺回籍。光绪十六年 ,逝于衡阳江东岸寓所,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 ,并为他建了专祠。彭玉麟于军事之暇,也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 。他的诗后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
李纪方(1828-1885)
字伦青 ,白果长碧冲(今衡山县松柏桥乡长碧村)人。年轻时跟外祖父尹慎微学医 。同治二年(1863)开始行医,对内科 、外科、喉科、肿症等专心研究,医术日见精进。当时白喉病甚为流行 ,而诊治尚无专著,一般医师对此病束手无策。李纪方开始试用外祖父所传治白喉的一些方法。20年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辑成《白喉全生集》一书,使许多医生解开了白喉恶症的疑难,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李纪方因之蜚声国内,时人称之为治白喉神医 。李纪方逝世后,后人为他雕刻石像 ,陈列于河南南阳的医圣祠,与我国历代112位名医像并列,他的名字载入了1921 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谭上连(1840-1890)
字云廷,因其肤黑性勇 ,又称谭黑虎。衡阳县龙田桥人 。谭上连身伟而秀,膂力过人,少年时即得“谭无敌”称号。咸丰八年(1858)投湘军 ,历任千总 、参将、总兵。同治年间,新疆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受英、俄帝国主义支持 ,成立“哲得沙尔国 ” 。为防国土割裂,左宗棠于光绪二年(1876)委派谭上连为先锋官从肃州入疆,毙敌2000余名 ,生俘1200余名,直捣托克逊城,打开了南疆门户。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 ,谭上连任最高军事长官――乌鲁木齐提督。光绪十六年三月初三(1890年4月21日),因枪伤发作卒于喀什,遗体归葬衡阳县醒狮乡 。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号椒生 ,清泉(今衡南县泉溪狮子坪)人。王之春出身文童,弱冠从戎。19世纪70年代,先后作为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 ,驻防北塘海口和江苏镇江一带 。光绪五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威胁我国的东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归国后 ,向朝廷上万言书,陈夷务,自请带锐师归复中山。并将此行的见闻写成《谈瀛录》 。光绪十年 ,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王之春受命说泰国夹攻中国,因故中止。二十一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朝野人士激烈反对,要求废止条约。他受命赴法,引法国出面干涉 。俄 、德、法三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 ,联合照会日本,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侵占。光绪二十四年,镇压四川余栋臣起义。二十八年 ,镇压广西柳直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 。二十九年十月,遭爱国志士万福华谋刺未遂 ,万被捕,黄兴、章士钊等牵连入狱,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三十二年卒 ,浩授光禄大夫 、建威将军。
关于“龙井沟的景区传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凉城深巷]投稿,不代表易佳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91exe.cn/zshi/202509-228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佳号的签约作者“凉城深巷”!
希望本篇文章《龙井沟的景区传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佳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龙井沟的景区传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龙井沟的景区传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说起龙井沟的来历,...